“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黑夜土堵门……”这就是半个世纪前山西右玉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如今的右玉,蓝天碧水,满目苍翠,绿海荡漾……
60多年来,右玉县历任县委书记一任接着一任干,把当地林木覆盖率从解放初期的0.3%提升至54%,近日,新华访谈走进山西省右玉县,对话当年“植树人”,近距离感受全国闻名的“右玉精神”。
现在说起右玉,首先说的是绿色,但我认为要先从红色说起。
抗战时期,右玉是晋绥抗日根据地的桥梁和通道,我们的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浇筑起“红色的长城”,为右玉的绿色发展固本培元,形成了右玉的“红色”基因。
在“红色”基因的作用下,才有了右玉人60多年坚持不懈的绿色发展,创造了一个“绿色的长城”。
自右玉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起,右玉县多任县委书记绿色接力,率领干部群众开展植树造林,一干就是60多年。
右玉县坚持“换领导不换蓝图,换班子不换干劲”,咬定植树造林不放松,只有方法上的改进,没有方向上的偏离。
“一任连着一任干,一棵接着一棵栽”,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生动写照。这座右玉人用心血和汗水打造的绿色长城正传递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右玉精神”。
60多年来,右玉的历任领导班子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带领勤劳吃苦、朴实厚道的右玉人民,一张铁锹两只手,把以前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如今的“塞上绿洲”,为右玉造林立下了不朽的里程碑,给老百姓留下了很好的口碑,孕育出伟大的右玉精神。
原本拥有近百公里古长城的右玉,此时又拥有了一道锁定风沙的绿色长城。
“右玉精神”的诞生和发扬,离不开右玉历任领导班子“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和勇气。不管这支“接力棒”传到哪里,发展到哪里,只要怀着“永远不忘本,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不管遇到任何艰难险阻,右玉精神都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70年代后期,常禄同志担任县委书记。那时候常禄带着干粮、带着家属、带着机关干部上山,从春到秋战斗在荒山野外。
当时植树需要大量劳力带水爬坡上岭,尤其有些沙地,一担水浇下去,瞬间就不见了。面对这个难题,常禄提出了一个办法:在七八月份的雨季造林,不仅省时省力,还有可能提高成活率。
后来经过试栽,获得了成功。除了春秋两季,雨季也成了植树的成熟时机,右玉植树造林进度变得更快了,当年就完成大片造林18.8万亩,零星植树97.8万棵,那是右玉造林史上力度最大、进度最快的一年。
由于他常年劳碌过度,积劳成疾,65岁时便因病去世。
和别人不同的是,他干活时穿着一件黄色的军大衣,所以每时我们要望到山上有个穿着黄色军大衣的,那就是我们常书记。
几十年过去了,好多人来看右玉绿色建设的丰碑,在碑上寻找着某个人的名字,但是对于右玉人来说,每当想起右玉的绿色发展,都会想起常书记在山上的身影。
作为一名植树人,我从右玉的历史进程中深深感到“右玉精神”的强大力量。
这种朴实、坚持不懈的工作作风,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同时蕴含着一个非常现代的理念。十几任县委书记都意识到这个问题,“换人不换方向”,我觉得十分难得,他们那么早就意识到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而且坚持到底。
在干旱寒冷的塞上,变绿并不是终点。为了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右玉干部群众如今将目标从“吃得饱”转变成了“吃得好”,围绕绿色发展进行“二次创业”。
此外,朔州市也正为让“右玉精神”率先转化为生动实践而不懈努力,努力使“右玉精神”成为朔州广大干部正确的政绩观,成为保持革命斗志、发扬革命精神的具体行动。
随着“右玉精神”的传播,人们在被右玉感动、感召的同时,或许会发现,右玉不过是我们山西正全力打造的美好形象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