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作为文物大省山西最大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山西博物院这一“文化中枢”有什么“镇馆之宝”呢?讲解员李惠带你“穿越”千年,邂逅珍宝。
每一位走进山西博物院的观众,都会看到主馆正中悬挂着一只鸟形图案的院徽。它的原型是一件拥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青铜器精品,也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晋侯鸟尊。
你听过“桐叶封弟”的故事吗?大约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初年,年少的周成王将他的同胞弟弟叔虞封到了古唐国。叔虞去世后,他的儿子燮父即位,并将国号“唐”改为“晋”。晋国也从此出现在了历史舞台上,逐步强盛并称霸中原。山西也因此简称为“晋”。
鸟尊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它的拥有者正是改“唐”为“晋”的第一代晋侯燮父。
器物主体以凤鸟回眸为造型,全身布满了华美的纹饰。鸟尊背部有盖,一只小鸟巧妙地形成便于开启器盖的捉手,而尾部后方,一只可爱的大象探出脑袋。此时,凤鸟上卷的翅膀便形成了大象的耳朵,大象长场卷起的鼻子又与凤鸟的双足构成了稳定的三点支撑。
在鸟尊的盖内与腹部内都铸有两行九字的相同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这表明是当时晋侯在宗庙祭祀时的重要礼器。这件鸟尊也成为了晋文化源头的象征和代表。
鸟尊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列入永久禁止出国展览的文物名单。
2000年,鸟尊出土于晋侯墓地114号墓。此墓曾被盗墓者破坏,而鸟尊出土的位置比较接近盗洞,出土时鸟喙已出现残缺。在鸟尊的尾部,大象鼻子的中间部分也出现了缺失。
正是因为这关键一段的缺失,自鸟尊出土以来,关于“象鼻子究竟应该是向内卷,还是向外翻”的争论从未停止。这也为鸟尊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