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具山西省会城市和转型综改试验区主战场两大LOGO的太原市,如何在转型发展蹚新路上发挥省会城市头雁效应,在加快转型发展中集结硬核力量,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近日,太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立刚做客新华访谈时表示,太原市以创新驱动、工业强市、人才兴市、环境立市、城市双修等发展战略为抓手,集结力量、蓄势聚能,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塑造城市新形象。
太原市发挥省会城市、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的优势,连续三年设立10亿元科技创新和10亿元人才发展资金,围绕“六新”要求和产业主攻方向,推动创新资源集聚和融通创新,着力打造山西省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策源地和科研交流中心。
截至目前,太原市高新技术企业由2017年的626家增加到2019年的161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由321家增加到3581家。
太原市建立院士工作站73个,8.68万名各类人才及家属落户太原。太原市高等院校达到45家,在校生达46万人,中国科学院大学太原能源材料学院开工建设。
这些创新要素的加快集聚,为太原市“十四五”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积蓄了雄厚的创新力量。
太原市全面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明确了信息技术及创新应用、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及合成加工等主攻方向。
围绕产业高质量转型,太原市狠抓项目落地和重大转型项目建设,持续推进“三个一批”。
在信创领域,我们拥有龙芯、百信、中科曙光、中国长城、统信软件、紫晶存储等行业领军企业;在先进装备制造领域,拥有中车大型机械养护、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江铃重卡等龙头企业;在新材料领域,拥有烁科第三代半导体、钢科碳纤维、锦波人源胶原蛋白、凯赛合成生物等。这些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有力支撑了太原的经济转型。
与此同时,太原市以“一枚印章管审批”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为抓手,营商环境大幅改善,在全国营商环境评价排名中持续前移。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中国经济传媒协会和第一财经研究院,发布的《后疫情时代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指数评价报告》(2020)显示,太原市在全国经济总量前100城市营商环境指数排名第26位,政务服务环境进入全国第一梯队,位列全国第七位。
通过一组数据,可以直观反应出太原转型发展取得的成就:人均GDP由2017年的7.75万元增加到2019年9.1万元;固定资产投资三年年均增长14.1%,今年5月份以来一直保持10%左右的增速;信息技术企业占比达到14%,这充分体现出太原鲜明的产业导向已经形成。
2018年,太原市获批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我们以此为抓手,实施环境立市和城市双修战略,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努力增强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发展,不断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再现“锦绣太原城”的盛景。
在治山方面,太原市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生态新政,将市场机制引入生态建设。
目前,太原市已初步形成30处城郊森林公园环城的景观格局。全长229.5公里的东西山旅游公路全线贯通,成为连接东西山历史文脉的综合性景观长廊和文旅“黄金线”。
在治水方面,太原市坚持以系统治理的方法推进以汾河及其支流、晋阳湖等为重点的水生态建设。我们在上游开展源头治理和水土保持,中游打造汾河绿色景观生态长廊、开展“九河”综合治理和雨污分流、污水集中处理,下游进行生态湿地建设和环境美化,在劣V类水体全面消除的同时,形成了汾河两岸250万平方米的绿色景观带。
太原市努力克服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制约,采取超常规举措,持续在“治污、控煤、管车、降尘”上下功夫,空气质量有了明显改善。
在治城方面,太原市围绕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突出规划引领作用,老城改造全面提速,新城建设向更加注重人的体验和产城融合转变,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地铁2号线即将通车,立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全面构建,城市拥堵指数下降幅度位居全国前列。
太原植物园等一大批公园绿地建成开放,500米见绿全面形成,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017年的42.2%提高到43.4%,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