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运城学院把美术课开到乡村,以视觉美赋能乡村振兴——
村里来了“艺术家”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
黄土墙变身文化墙,废弃角变身微景观……在涂绘、拼接、移栽间,平陆县圣人涧镇上岭村、部官镇东祁村的街头巷尾悄然发生变化,这一切都源于村里来了“艺术家”。
前不久,运城学院美术与工艺设计系教师周洋将设计考察实践课开到这两个村,带领60余名学生在上岭村、东祁村两地开展为期10天的驻村实践活动。
10天来,学生们在上岭村、东祁村分别绘制了《艺术振兴乡村》《东祁欢迎您》《桃园》《中国梦》等7幅创意墙绘,并借助村民家中的废旧物件和院落中种植的花草,在入村道路两侧的角落制作了3处微景观。
“墙绘刚画成,就有不少村民来围观。看到大家满意,感觉这些天的努力没有白费。我们为村子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刘畅感慨。
万事开头难。驻村之初,“艺术家”的身份并没有成为师生的助力,反而成了推进工作的阻碍。“你们在学校画一画就好了,来这画墙有什么用?又不能帮我们致富。”回忆起刚驻村时的场景,周洋记忆犹新。
为了让村干部及村民理解,周洋决定分头行动,一方面由学生挨家挨户进行走访调研、开展宣传,一方面他自己带着村干部到各个规划点现场讲解创意。
“你看,这块角落咱们可以用村民们废弃的瓦片围起来,拉一车石头做个造型,再移栽一些花草就可以了,成本低,效果好。”“这边的墙面咱们以桃作为主题进行彩绘,既美观又能体现出咱们村的特色产业。”一路上,周洋不停地现场讲解创意。
“之前,想着这个项目成本高又难见实效,你这样一讲解我就清楚了,需要什么材料你和我们说,我们来想办法解决!”上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任水才说。
“这个村民说喜欢丰收图,那个村民说想增加一些有吉祥寓意的图案,我们在设计时就会考虑把村民的需求结合进来。”参加此次实践活动的大一学生刘浩说。
村干部和村民都“点头”了,实践工作快速推进。乡土、乡情和乡景就是最好的创作素材。同学们立足“素材”,结合村民意愿,又绘制草图、相互讨论,逐渐明确了两个村的设计方向。
“东祁村有独特的文旅资源,可以围绕特色景点、特色产业在墙绘上做文章;上岭村产业多,可以从庭院设计方面着手。”学生们在实践报告中写道。
“我们组织这次实践活动,一方面,希望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乡村,通过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将想法、创意落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创业发掘更多可能性;另一方面,希望以视觉美激活村民内生动力,助力产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周洋说。
以视觉美赋能乡村振兴,并非一瞬间的灵感迸发,而是源于理论与实践的积淀。2018年,周洋刚结束访学回国,就到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中国人民大学发起的“传统村落艺术创新设计人才培养”项目学习,随后又参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组织的“艺术振兴乡村”行动,看到试点村村容村貌的美化带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并非一朝之功。关于下一步如何推进实践活动,周洋说:“我们计划汇集系部资源力量,协同村里的能工巧匠,共同推进乡村环境改造,以视觉美赋能乡村振兴。”(见习记者 曹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