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幼师给幼儿园男童喂避孕药”网络谣言案侦破始末-新华网
新华网 > 正文
2023 09/15 08:58:59
来源:太原晚报

“女幼师给幼儿园男童喂避孕药”网络谣言案侦破始末

字体:

  原标题:让事件真相大白于天下

  ——“女幼师给幼儿园男童喂避孕药”网络谣言案侦破始末

  图为“小问题水”在网络上发表不当言论。 图片由公安机关提供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网络时代,网上信息真假难辨,一些谣言充斥其中。毫无来由的一段话、一张截图、一个视频,配以夸张的描述、耸人听闻的标题,就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巨大流量,引发大量关注。今年6月,网上一则“女幼师给幼儿园男童喂避孕药”的消息引发网民关注,冲上微博热搜第一。太原警方及时查证,澄清事实,回应网民关切,还原事件真相,让谣言不攻自破。此案被公安部评为全国十大网络谣言典型案例。9月14日,市公安局举行2023年网络安全宣传周“法治日”主题活动,通过现场宣讲,警醒广大网民擦亮眼睛,莫为网络谣言推波助澜。

  编造热点吸引眼球

  今年6月19日,网上一则“女幼师给幼儿园男童喂避孕药”的消息引发网民关注。一位名叫“小问题水”的网民称,“我是个幼师,我们班所有茶壶都被我狠狠体罚过”“每天一个小茶壶,给他们的饭里放避孕药”。这个网民称的“小茶壶”,指的是小男孩。该言论一出,立刻被大量转发,相关信息迅速在网络发酵。

  更让人担心的是,群聊截图仅提及“幼师”“体罚”“避孕药”等敏感字眼,并未提及具体时间、发生地点。所以有许多家长都害怕自己的孩子遭到不法侵害,更有部分网民对幼师群体的从业门槛提出质疑。

  公安杏花岭分局相关负责人说:“一没有明确指清是哪个城市,二没有指清是哪个幼儿园。所以广大家长都非常恐慌,担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受害者,小孩生病家长怀疑是不是吃了避孕药。”

  在公安部网安局的统一调度下,上海网安部门第一时间查证,网民“小问题水”的真实身份为太原市人田某某,30岁,男性。

  当天,太原警方连夜工作,晚上10时许将嫌疑人田某某传唤到案。

  起初,田某某不承认“小问题水”是他注册的网名。经过民警宣讲法律政策,最终,田某某的心理防线被攻破,交代了“小问题水”就是其本人用的网名。“我在网络上看到类似帖子,当时也参与了讨论,看不惯现在的极端女权言论,希望发出来引起人们注意。”田某某说。

  警方查证澄清事实

  6月20日8时30分,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魏毅赴杏花岭分局敦化坊派出所指挥工作开展,网安支队相关民警一同赴所开展工作。

  案件很快水落石出。当天上午10时46分,市公安局杏花岭分局官方微博发布“警情通报”,传播真相,以正视听。“小问题水”本人并非幼教,其亲属也无幼教从业经历,也没有发现其有购买避孕药的情况,太原市也没有发生给幼儿喂避孕药的情况。

  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一条彻头彻尾的谣言,惊扰了家长,制造了对立,撕裂了人心,更污染了网络生态。始作俑者田某某也受到了严厉的处罚,公安机关依法对田某某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对其造谣网络账号采取关停措施。

  由于警方及时回应网民关切,《人民日报》等50余家权威媒体转发了警方的官方通报,“男子造谣冒充女幼师给幼儿喂药被刑拘”的微博话题阅读量达7.5亿余次。大部分网民认为,“太原警方刑拘嫌疑人快速、有力”;有网友说,“不是只有长的通报才叫好通报,太原警方这个通报就是该有的全都有。”

  入选全国十大典型案例

  7月4日9时55分,公安部官方头条号发布《公安机关网络谣言打击整治专项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 公安部公布第二批10起典型案例》,由网安支队、杏花岭分局联合处置的“女幼师给幼儿园男童喂避孕药”网络谣言案被公安部评为第二批十大典型案例之一。

  公安部网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公安机关网安部门持续深入推进网络谣言打击整治专项行动,坚决遏制网络谣言高发频发态势,切实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女幼师给幼儿园男童喂避孕药”网络谣言案办理中,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尚建军高度重视该案办理情况,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太原警方及时启动相关工作机制,打破行政体制壁垒,扁平化开展工作,及时发布“警情通报”,充分发挥“太原网警志愿者”及“太原公安舆情专家库”作用,邀请本地网络大V及舆情专家参与引导工作。

  通过各部门的协作努力,该起网络谣言案件处置快速,迅速平息,得到社会各界认可。

 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那么,如何识别网络谣言?

  市公安局网安支队民警赵焱将网络谣言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低级谣言,往往出现在“相亲相爱一家人”群内,“这些低级的陈年老谣,往往只是修改时间、地点、人名,或者模糊事发地点,就再次在当地传播。”看到谣言信息的网民,往往是出于关心他人的目的,就成为了传谣的“帮凶”。

  第二种是中级谣言,传谣者道听途说后成为“小说家”,编造信息引发网民关注。今年6月,太原公安机关依法查处陈某编造的“高考试卷被抢走抄袭”网络谣言案,造谣者在下班回家路上,听到路人闲聊,回家后未经核实便编造信息发布到网上,造成恶劣社会影响。

  第三种是高级谣言,造谣者往往编造社会热点事件,借明星热度吸引眼球,增加点击量。

  针对各类网络谣言,太原网警总结了四个识别方法:

  1.标题排除法。很多谣言都使用耸人听闻、表述夸张的标题和内容,如果看到此类信息,直接忽略。

  2.查看出处法。谣言编造者为增加点击量,往往会通过拼接、篡改等方式,炮制谣言爆文来吸引眼球,所以不要轻信道听途说、来源模糊的信息。多找信息源,特别是主流媒体,来交互验证。

  3.简单搜索法。对于部分只是修改地点、人名、时间反复出现的老谣言,网络搜索关键字,马上可以找到辟谣信息。

  4.坐等真相法。政府部门对信息发布有严格规定,确凿的消息会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关注官方权威媒体账号,就能及时获取辟谣信息。

  记者 杨沫

  短 评

  给网络谣言“刹刹车”

  网络谣言五花八门,有的是凭空杜撰,有的是断章取义,有的是夸大其词,有的是半真半假,总而言之,造谣者的目的就是想要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调动人们的情绪,造成大范围的话题讨论。就比如“女幼师给幼儿园男童喂避孕药”这个网络谣言,初闻让人难以置信,细思极恐。因为涉及“幼儿”这一群体,属于高度敏感性社会话题,一旦掀起来,很容易触动每个人心底最柔弱的部分,让人为之担忧。

  谣言始于怀疑,止于公开。在网络媒介中,及时有效地控制和应对谣言的传播,需要社会、政府和媒体的共同努力。“女幼师给幼儿园男童喂避孕药”这则网络谣言,从发现到警方通报,不到24小时,可以说,正是公安机关及时有力的查证处置、公开回应,用法治手段给网络谣言踩下了“刹车键”。

  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法治。对众多网民来说,遇事多一点思考,不轻信,不盲“传”,当自己的知识水平不足以分辨谣言时,要多方求证,综合判断,不要偏听偏信。打击网络谣言,维护互联网秩序,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不仅需要网民的自警自省,更需要规范健全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已将“网络造谣、传谣”纳入刑法制裁范畴,监管部门要严肃追究网上谣言信息发布传播的责任,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希望广大网民自觉抵制网络谣言,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对未经核实的小道消息不要随意转发、扩散,更不要故意“杜撰改编”,否则将会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纠错】 【责任编辑: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