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54岁阿姨的大学逐梦记-新华网
新华网 > 正文
2024 08/02 09:02:2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山西54岁阿姨的大学逐梦记

字体:

  6月21日,期末考试前夕,在山西工商学院博学楼教室内,张计玲正在和同学一起复习专业课。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紫薇摄

  山西太原,一间30多平方米的老旧屋子里,54岁的山西工商学院大三学生张计玲正在学英语。1.53米高的她斜坐在塑料布包裹的餐桌旁背单词,眉头微皱,语速飞快。前段时间,这个高龄大学生在网络“火”了一把,引发近200万个点赞。

  暑假三伏天里,张计玲仍每天用两个多小时准备英语六级考试,还一边做家务一边听书。她说:“现在只要一天不学习,我就觉得白过了。”

  “跟54岁阿姨做大学同学是什么感觉”“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毕业即退休的阿姨如何看待工作”……网民的疑惑,道出了当代年轻人的精神之困。

  在这个普通而又并不平凡的阿姨身上,最打动人的,是贫穷和岁月都不曾打倒的自我成长决心。

  期末考试前,张计玲在山西工商学院的教室内复习专业课。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紫薇 摄

  大学难上

  山西工商学院博学楼505教室是张计玲口中的“桃花源”,进入大学后,她绝大多数时间都在这里度过,第一排靠窗位置是她的专属座位。

  入学3年来,张计玲如饥似渴地学习,过着旁人看来苦行僧似的生活。可张计玲自己却说,她如今的日子,是几十年来最美好的。

  每天早上5点起床背单词,6点半从家里出发,7点多到学校,中午就在教室的讲台上打地铺休息半小时,一直学到晚上9点10分,在丈夫孟接元的陪同下坐公交车回家,到家后还要学习到11点。

  学校保安白雪峰说,这个鬓角发白、步伐轻快、衣着朴素的同龄女人勇敢追求梦想,一天不拉地早早上学、最晚放学,是保安羡慕和尊敬的对象。

  1970年,张计玲出生在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郝庄镇马庄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中,4个孩子里排行老三。老照片里,张计玲一头卷发,皮肤白皙,安静而倔强地站在哥哥和弟弟中间。

  小学、初中、高中,张计玲求学之路十分顺利,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她记得,每次考试取得好成绩,妈妈都很高兴,一双柔软的手来回摸着她的头,在村里逢人就夸她。

  家人当时认为,这个喜欢学习的女儿应该能考上大学。然而,第一年高考后,张计玲的成绩出人意料地低,离本科分数线差了好几十分。“平时做题都会,一到正儿八经考试就不行了。”张计玲说,成绩出来后她很不服气,把自己关在家里两个星期,很快就重新拿起了课本。

  “我们做主,再考一年!”父母的支持让张计玲的复读变成了可能。

  随后,张计玲奔波在从村里到城里补习班的路上。太原的冬天,乡间道路上,寒风扫荡着久久不化的白雪;夏天,一阵阵热浪向麦浪吹去,也吹向一路前行的张计玲。不知不觉,又是两个年头过去了,复读的成绩虽有提高,但还是不理想。

  张计玲能感觉到,父母的信心在逐渐减弱,来自周围人的杂音也越来越多。村民的一句话让张计玲至今仍耿耿于怀,“考了这是第几年了,姑娘家家的怎么还考呢?”

  “我没吃他家的粮,又没跟他家借学费,姑娘家家的怎么了?我偏要上个大学让他们看!”30多年过去了,山西工商学院的教室里,张计玲语气坚定。在大学梦终于实现的当下,谈起当时的动力和决心,她仍然十分激动,一双手在空中挥舞。

  遗憾的是,第三次高考成绩公布后,张计玲过了投档线,却没过报考学校的分数线。快要绝望的她无意间在马路边看到成人大学的宣传单,决定去读夜大。“夜大也是大学,就是要读大学!”

  山西财经大学夜大的录取通知书到来时,一队村民跑到地里,给正在干活的张计玲报喜:“终于考上了,你的通知书到村里了!”

  玉米地里,拿着通知书的张计玲没有停下手中的农活,她背过身去,面朝密密匝匝的玉米秆流下了夹杂着期待、不甘和心酸的泪水。

  她的大学梦并没有就此了却,而是化为一颗种子深埋在了心底。

  期末考试前,张计玲在山西工商学院的教室内复习专业课。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紫薇 摄

 扛着秤杆上夜校

  收到录取通知书后,村里人都知道张家姑娘考上了市里的财经大学。然而,一家人总是不好意思向外人言说,张计玲考上的是夜大。

  “可以借钱供你上学,但是没人能去学校接送你。”这对农家父母仍在尽最大努力支持着女儿。

  夜大夜大,夜里上课。开学后,张计玲过上了白天在家干农活,晚上骑自行车到城里上学的生活。“村里总有人带着质疑的语气说,什么大学白天不上课,让你晚上往外跑?”

  为了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每到作物收获的季节,张计玲午后到地里,顶着太阳摘玉米、萝卜,驮到城里,蹲在马路边卖些钱。晚上6点上课时,她经常扛着长长的秤杆,背着还沾有泥土的麻袋急急忙忙冲进教室。

  夜大学生大多是提升学历的在职人员,张计玲朴素的形象在一众打扮得体的同学中十分显眼。一开始,保安总不让她进学校,甚至斜着眼睛、拉高声音对她吼:“做买卖的不能进学校,做买卖的还能上大学?”

  但在教室里,张计玲用认真的态度和优异的成绩征服了老师和同学。为了跟老师互动,她总是坐在第一排。张计玲说:“当时最难的微积分我都能考90多分,班里没有人嘲笑我。”

  从学校到村里的路上有一个大坡,进城下坡,回村上坡。读夜大第二年的一个冬夜,鹅毛大雪将原本一个小时的回家路拉得无比漫长。风雪暗夜里,张计玲独自推着自行车,车轱辘里沾满了泥,她使尽全身力气,怎么也翻不过那个大坡。正如她孜孜以求却无法企及的大学梦,怎么就这么难?

  “我干脆把车往路边一扔,走路回了家,到家一看到妈妈在门口张望,就委屈地大哭起来。”张计玲说。

  第二天早上,哥哥从雪堆里扒出了那辆家里唯一的自行车。骑着这辆自行车,张计玲完成了夜大所有课程。

  但她总觉得,上夜大是退而求其次,自己的大学梦还是没有实现。

  1998年,张计玲毕业的前一年,自己解决了婚姻大事。

  求学期间,张计玲一直是村里的“大龄姑娘”,总有人到家里说媒。但她过够了村里闭塞的生活。毕业前一年,张计玲觉得是时候了,决心到城里找一个男朋友,再找一份工作,离开农村。

  这个“其貌不扬”的女人,下定决心做一件事总是说干就干,困难越大,她干起来越起劲。

  通过报纸中缝里的广告,张计玲联系了婚介所,参加了他们组织的单身舞会。舞会上,与其他人相比,张计玲衣着老土,也不会跳舞,只能坐在旁边。这吸引了“同病相怜”的孟接元。1959年出生的孟接元对身材娇小、面容朴实的张计玲印象很好,简单攀谈后,便和她交换了联系方式。

  近20年,为丈夫和儿子活

  见家长、结婚、毕业、生子,从1998年到2000年,张计玲快速完成了身份的转变。这个在大家看来有点任性的张家女儿变成了妻子和母亲。

  丈夫工资低,婆婆早逝,自己还没有工作,夫妻俩只能蜗居在丈夫30多平方米的宿舍里,挣扎着将儿子抚养长大。

  “当了妈妈以后,我满脑子都是照顾好、教育好儿子,根本没有时间管自己。”张计玲上大学的梦想,被发自内心的母爱和贫苦的生活雪藏了起来。

  儿子3岁时,张计玲偶然间发现他对音乐的兴趣和天赋,于是萌生了让儿子练钢琴的念头。想法一经提出,就遭到了孟接元的反对,“我们这种家庭根本学不起”。那时,一家三口经常捡亲戚们的旧衣服穿。为了给儿子交幼儿园学费,张计玲在小区里焊了个流动铁皮房开小卖铺,再学钢琴显然不现实。

  但张计玲的倔劲上来,谁也劝不住。“孩子好不容易有个长处,不能试也不试就放弃了!”

  于是,2004年开始,张计玲关掉小卖铺,走出家门打零工,为儿子赚钢琴学费。那时,一节钢琴课80元,相当于孟接元接近一周的工资。后来一节钢琴课涨到了200元,缴纳学费更加艰难。

  “没钱就想办法赚钱,想办法少花钱!”张计玲一边开源,一边节流。

  这个顽强的女人把劳动潜能发挥到了极致,最多的时候一天打三份工。她白天当月嫂,晚上当护工,家政公司如果有活,她还抽空帮人擦玻璃。

  一次,孟接元下班后给正在打工的张计玲送饭,他看到妻子被一根麻绳拴着,半个身子探在20多层楼的窗户外,认真擦着玻璃,看到他后还开心地打招呼。孟接元始终忘不了这一幕,他说:“我的心好像被针刺了一下,她真能吃苦,太让人佩服了。”

  另一方面,张计玲观察后发现,钢琴课有一半时间在巩固旧知识,一半时间在学新内容。她和老师商量,自己陪孩子上课,把老师的话详细记下来,回家督促儿子掌握。这样,别的孩子每周上课,自家儿子隔周上课还不耽误进度,足足省去了一半学费。

  就这样,儿子考完了钢琴十级,张计玲也学会了弹钢琴。

  儿子上初中后,张计玲停止了四处打工的日子,一边在太原市多个早市开流动理发摊点,一边花费更多时间陪读。为了辅导功课,她跟着温习了初高中的知识。

  终于,在一家三口的努力下,2019年,张计玲的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位于吉林省长春市的一所军校。

  随着儿子的远行,张计玲的生活开启了新的篇章,那颗封存已久的种子即将破土而出。

  “我要开始培养我自己了”

  “妈妈,我上大学了,你有什么计划?”

  “我要开始培养我自己了。”

  陪读期间,张计玲发现,儿子的很多题目她都会做。若加以复习,或许能考上大学,实现自己的大学梦。

  她将这个想法告诉了丈夫和儿子。

  孟接元说:“妻子为这个家吃了那么多苦,她的心愿我必须支持。”儿子说:“军校不需要交学费,我的那份给妈妈。”

  2020年,时隔30年,张计玲重新走进高考考场。那次考试,她考了367分。“我边工作边学习,考得不太好。”于是,她辞掉工作,闭门不出,抱着更大的决心,在家里专心备考。

  为支持张计玲上学,退休后的孟接元还当起了小区物业管理人员,每个月有额外的1000元收入。

  记者在张计玲家中看到,一架钢琴、两张桌子和一张床占去了大部分空间,圆桌用来吃饭,方桌用来学习。儿子的“床”则在家外——一个从窗户伸出去的封闭凉台上铺着被褥。一家人的旧物满满当当地塞在陈旧的柜子里、床头的架子上、拥挤的门厅内。儿子放假回家,屋子里更显逼仄,孟接元只能尽可能地在外面溜达,为母子俩腾出学习空间。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张计玲重拾书本,从早学到晚。

  “这么大年纪了,没钱还要折腾上大学。”一位亲戚的话刺痛了张计玲。此后,高考成了夫妻俩的“小秘密”。第二年参加高考时,报名需要村里盖章,张计玲让孟接元挑人少的时候去村委会,还花心思把申请表的表头遮住。

  2021年,张计玲高考成绩388分。“尽管有些遗憾,后来还是接受了。”填报志愿时,张计玲为了方便照顾父母,又被学校“突破平凡,超越自己”的育人理念所打动,因此只填写了山西工商学院这一所学校。她结合自己的育儿经历和对儿童教育的兴趣,选择了学前教育专业。

  “我尽力了,就算没有被录取,也无憾了。”

  录取通知书送到家的那一天,张计玲抱着通知书,一遍遍开心地对孟接元说:“你看我厉害吧,我考上了。”她还打电话向父母报喜,这次上的是个正儿八经的大学!

  自由的读书生活

  为了省下住宿费,也为了能陪伴丈夫孟接元,张计玲申请走读。一出校门,总能看到早早前来等候的丈夫,经历了生活的风霜,这对夫妇如今感情更好了。

  和年轻人在一起,张计玲感觉自己变年轻了,听歌、拍短视频、聊微信,50多岁的她尝试着年轻人的生活。但总体来说,她与同学刻意保持着距离。“让年轻人去玩吧,我要留住更多时间学习、读书。”

  3年来,她仅参加过一次社团活动——包饺子大赛。班里一众同学组团说服张计玲参加,对手看到一位阿姨出场,立马败下阵来,直言比赛不公平。说起这件事,张计玲乐得哈哈大笑。

  同学孔德然说,阿姨是同学们的知心人,她在学校学习了小儿推拿后,经常会给喊累的同学按一按。得知有同学节假日没办法回家,阿姨会给他们带自己做的粽子、饺子。

  张计玲说:“年轻人一个人在外面上学挺不容易的,时常让我想到自己的儿子。”

  张计玲和同学也有过不愉快,学前教育专业要求学生会弹琴、会跳舞、会排演节目。因此,作业形式丰富多样,小组汇报是常事。一开始,张计玲十分认真,也想让同组同学全力完成,但总有同学不这么认为。“阿姨,照你这个做法,我们到放假也弄不完作业!”张计玲不理解,既然做了作业,为什么不全力以赴呢,只能跟孟接元发牢骚。后来,张计玲找到了和年轻人的“合作方式”——她性格开朗,擅长和老师沟通,就负责台前汇报作业,同学们则分工完成基础部分。“现在合作得很好!”

  张计玲给记者看了一段短视频,小组作业汇报时,张计玲坐在队伍的第一排,她的一曲红色老歌和谐地穿插在年轻人的流行歌曲中,每个人都边笑边唱。

  年龄给张计玲的大学生活带来一些“困难”,她都一一克服。不能久坐,就从家里找了块软垫子放在座位上;总是忘记上课教室,她就把课程表设置成手机屏幕背景,每次看时间都温习一下;记忆力不如年轻人,就多背几遍……

  孟接元随手拍摄的短视频记录了妻子的勤学时刻。公交站台前,张计玲戴着耳机来回踱步,嘴里不停地背着单词。

  在山西工商学院教师齐敏看来,张计玲是她印象最为深刻的学生之一,永远坐在第一排。

  张计玲还潜移默化地改变了班里的同学。同学马艺榕说,每次不想学了,抬头看到坐在第一排认真学习的阿姨,就又打起了精神。

  2022年8月,张计玲以425分的成绩通过了英语四级;2023年下半年和2024年上半年还通过了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师资格考试。她正在准备英语六级考试,立志要在毕业前通过。

  时至今日,经济并不宽裕的张计玲和丈夫还穿着亲戚们给的旧衣服,她觉得这件事没什么丢人的。“锻炼是最好的医美,知识是最好的化妆品。我的物质生活比较贫穷,我的精神生活却很富足。”

  明年,张计玲将从山西工商学院毕业,有网友调侃,55岁的张计玲毕业即退休。

  那如今为什么还要努力读书?一遍遍地,记者在张计玲身上寻找答案。

  张计玲讲述了一个故事。多年前,她当月嫂时,孩子睡着了,张计玲也忙完了手头的活,便掏出《会计学》翻看起来。然而,这一举动遭到了雇主的制止:“书可以回去看,在这里专心看孩子,不要看书。”几句话把张计玲说得无地自容:“人家把你雇下,这时间就不属于你了,就不能自由学习了。”

  如今,进入大学,她拥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每当翻开书本,所有的烦恼似乎都烟消云散了。

  她说,农家儿女,靠知识换取尊重。

  她说,家庭主妇,在书中寻找自我。

  她说,迈入晚年,用读书欢度时光。(记者李紫薇)

【纠错】 【责任编辑:武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