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2位长城守护者入选“我与长城的故事”-新华网
新华网 > 正文
2024 10/13 09:23:57
来源:山西日报

山西省22位长城守护者入选“我与长城的故事”

字体:

  原标题:他们向长城深情“告白”

  ——我省22位长城守护者入选“我与长城的故事”

  作为万里长城的重要部分,山西境内长城历史悠久、底蕴浓厚。山西历代长城总长度有1401.23千米,长城点、段数量位列全国第三,墙体长度位列全国第五。山西历代长城分布在大同、朔州、忻州、晋中、长治、阳泉、吕梁、晋城等8市39个县(市、区),包括战国、东汉、北魏、东魏、北齐、隋、五代、明等8个历史时期修筑或使用的长城墙体及附属设施,累计共4266个点、段,长城沿线形成特有的边塞文化和人文景观,无论历史文献记载还是现存的长城文化遗存,都独具山西特色。

  记者从山西省文物局获悉,日前,由该局指导、省长城保护研究会主办的“我与长城的故事”征集推介活动圆满结束,最终选出22位长城守护者。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些守护者职业不同,却用共同的行动向长城深情“告白”——用手中的镜头或笔墨,抒发着对长城的热爱、倡导着对长城的保护,以弘扬长城文化、讲好长城故事为己任,带动更多的人了解长城、保护长城。

  忻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王铭,利用10年时间,行走在河曲长城的每一个墩、台、关、堡、城之间,用镜头记录下长城内外的很多珍贵影像,其摄影作品还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进行展示,让山西河曲的长城被更多人看到。

  阳泉市城区党史研究室王世钧,为了拍好长城,30年坚持不懈,起早贪黑追逐长城日出、日落的光影美景,大力宣传和展示长城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长城、喜欢长城、保护长城。

  刘志尧,曾在左云县文联工作,为搞清楚左云县的长城文化,他精心组织团队,经过几年的搜集,摸清了当地长城的建造历史以及这块土地上曾修筑过的长城附属设施情况。2008年8月,在他建议下,左云县举办了边塞文化论坛、中国长城文化左云论坛、边塞文化国际摄影团采风等活动,邀请到17个国家的51位摄影家,将左云的长城、古城堡、烽燧照带到了世界各地。

  来自朔州的王茂盛,以长城专著为突破口,“啃”了30多年的历史书籍,尤其对各个时期的省、府、县志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长城修筑、防御、民族交融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积累了数量可观的原始材料,为长城的实地考察提供了充足的资料依据,他还用双脚丈量了朔州市境内全长327公里的长城。

  白殿卫,是阳泉市娘子关旅游景区管理中心的员工,是万里长城第九关——娘子关的“守关人”。从进入景区工作至今,十几年来,他见证了政府和群众的不懈努力,见证了娘子关景区的点滴建设,见证了娘子关迎来越来越多的游客……如今,这儿路宽了、景区丰富了、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全面、配置越来越高。

  大同新荣区助马堡,是明长城山西段著名的屯兵官堡之一,与镇羌堡、拒墙堡、拒门堡共称“塞外四堡”。数百年前,戍边将士在这里“安营扎寨”,这座长城边堡饱受风雨侵蚀、战火侵袭,古老而苍凉;数百年后,这里成为极具特色的民居村落,充满着平淡而宁静的生活气息。

  2017年,大学毕业的边玉回到老家,带着村里的年轻人开始行动,在村口立起了助马堡地名,在关城南门外立起了助马堡简介碑,为村里的明清传统古民居挂牌,邀请大同市民俗专家来村内指导筹建助马堡民俗馆。通过全村村民集资的方式,民俗馆于2018年正式开放,成为当地长城文化交流的阵地。

  作为大同市长城文化旅游协会最小的会员,胡东佑小朋友与大同长城已结缘七载。第一次见到大同天镇的李二口长城时,他有些不知所措,一直在问“长城在哪,我要爬长城”。志愿者告诉他,大同长城是夯土结构,是不可以踩踏的,一旦爬长城就会给长城带来伤害。小家伙点了点头说道:“我不爬,我们要保护长城。”7年来,胡东佑的足迹已经遍布大同的每一段长城,一遍遍地听着讲述着大同长城的故事。

  在左云县管家堡乡威鲁堡村,提起高忠,很多人都说他“傻”。放着县城的楼房不住,偏偏跑回村里,已经60多岁的人了,成天还不闲着,总喜欢绕着村里的夯土城墙溜达。

  从2019年开始,每天早晨,高忠都会背上背包,装壶凉水,带上笔记本、望远镜、垃圾袋,拄上登山杖出发。一路上观察、记录、捡垃圾,考究每个敌台、敌楼、烽火台、汉墓群、河沟等存续状况,并一一做好记录。如果某一地段垃圾多,他还会回去开上三轮车,专门过去捡垃圾。他的心中始终有一个情结,就是要把这段长城的历史完整地交到子孙后代手里。

  在长城保护的漫漫征程中,在人烟稀少、漫山旷野之中,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又一批的长城文化爱好者,山西长城的历史和现实才被更多人看见。

  

  本报记者王荔

【纠错】 【责任编辑:赵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