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国之所需”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山西大学聚力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新华网
新华网 > 正文
2024 11/13 17:11:06
来源:新华网

应“国之所需”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山西大学聚力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字体: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山西大学面向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聚焦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在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铿锵前行。

  画好铸魂育人“同心圆”

  在山西大学,一场以“我的马克思主义情怀”为题的本科生思政实践作品展览,吸引着众多的参观者,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思政课的学习中,青年学子一次次被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所折服,结合自身特长做出了一幅幅精美的作品。

  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教育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把单向输出的课堂转变成碰撞思想、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想方设法让学生抬起头来,真正让课堂内容“入脑入心”,这是时代赋予思政教育的使命。学校着力打造思政“金课”,实行“中班授课、小班研讨”,采取选课制,学生可跨专业、跨学院自主选择授课教师和上课时段。打破学科壁垒,形成学科合力,充分挖掘人文历史、自然科学、体育艺术等学科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整合并优化课程资源,融合各个学科的观点、方法、思维工具等,科学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底色发挥“大思政课”影响人、培养人、塑造人的强大功能。坚持理论与实践贯通,致力于让“大思政课”成为移动的课堂,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紧扣地方和学校的特色、紧抓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时代温度、体悟家国情怀、激发爱国情感,有所思、有所获、有所得,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要把吕梁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红色精神寻访实践队员们追寻着“红色足迹”,前往晋绥边区感受老区群众感天动地的创业历程。田野生活的别样体验,让队员张新敏至今难忘:“我们分组住在村民家中,与大爷大娘一起做饭、聊天,学会了干农活的基本技巧,体会到了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这支实践队荣获了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队,实践成果入选教育部“小我融入大我”主题实践全国百佳精品范例。

  在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北格镇西蒲村,青年学子以饱满的热情开展接地气的宣讲,自动化与软件学院本科生郭之萱讲述了她的家乡忻州市偏关县脱贫致富的奋斗历程,带领大家重温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的感人事迹。青年学子从党的科学理论中不断汲取前进力量,在宣讲中学习、在宣讲中成长。马克思主义学院荣获中央宣传部2023年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的表彰,自动化与软件学院追寻红色踪迹志愿宣讲团成功入选2024年全国大学生井冈山精神志愿宣讲团。

  山西大学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共同构成“大思政课”,打破理论学习与实践之间的藩篱。青年学子用心用情传“道”释“理”,解读时代内涵,讲好中国故事。

  搭好人才培养“四梁八柱”

  山西省清徐县城西南隅,宝梵寺坐北朝南,青砖砌墙,布瓦盖顶。考古文博学院本科生刘紫薇再次来到家乡的古寺中,这次她的身份是一名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员。经过一年多的专业学习后,她已经能够辨认单檐悬山顶、六檩前廊式等古建构架,这座儿时常见的古寺给了她不同的感受:“当我凝视着寺中精美的壁画和雕刻时,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用专业知识保护和宣传家乡的文物古迹。”

  刘紫薇所在的考古学专业(文物全科方向)是山西大学根据省内文物资源特色新增的专业,学校将用5年时间为山西省培养600名基层文物保护人才,这一培养模式入选全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培养的学生能够从事田野考古发掘、资料整理及编写发掘报告,并具备进行考古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将有助于缓解山西省基层文博人才严重短缺的现状,加强基层文博机构专业工作能力和研究水平。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培育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山西大学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建立了自主性、灵活性与规范性、稳定性相统一的专业设置管理体系。2018年以来,撤停24个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面向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绿色低碳等国家战略关键领域及山西省“十四五”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相关专业,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先进计算)、旅游管理(数字文旅)等新兴专业方向,建设量子科技省级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大地环境、杏花村、合成生物学等5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环境与资源学院2020级本科生范博媛入学那年,正逢学校进行生物、化学、环资专业大类招生改革试点。范博媛入学后,同步学习了生物、化学、环资三个学科的基础课程,通过对《环境学概论》《分析化学》《普通生物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逐步了解了这3个学科10个不同专业的概况。一年后专业分流时,范博媛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了环境工程专业,“刚入校时虽然有专业目标,但理解并不深入,通过学习多个学科的基础知识,我更加明确了兴趣点,坚定了专业方向。”立足于生物、化学、环资完全学分制的改革实践,山西大学将“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完全学分制”综合改革拓展至“文学+历史+哲学”“政治+法学”中,覆盖多个学院和专业,这大大扩宽了学生跨学科自主选择专业的范围。

  山西大学还建立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本科教育体系,设置了400多门通识课,突破单纯的“专业视域”和“知识视域”,突出学科交叉性和专业融合度,把跨专业的思维方法和普适性技能作为教学重点,以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优化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创新灵活选课机制,通过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进程、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听课方式等实现课程的自主修读。“我可以根据个人研究方向和学习兴趣,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实行的主辅修制让我可以将多出来的时间用于拓展兴趣爱好或者优化学习计划。”本科生张冬艳讲道。这种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为学生提供专业进阶、跨学科发展等多元学习路径的改革探索得到了普遍欢迎。

  近年来,学校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对学生的学术精神、独创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将目光着眼于更长远的未来。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2个。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每年从理工科新生中选拔25名学生单独编班,按照“三制三化”(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模式进行培养,打造“拔尖+”全成长体系。

  为成长插上创新的“翅膀”

  在前不久落幕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全国总决赛中,山西大学物理电子工程学院的学生作品“‘碳’察秋毫——高精度碳排放监测设备”项目荣获金奖。项目成员申昂灵兴奋地说:“高精度碳排放监测设备在‘双碳’检测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参与这个项目不仅培养了胸怀天下的责任担当,也激发了科研兴趣,提升了创新能力”。

  山西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专门设置创新实践模块,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必修课程。在通识选修课程模块中专设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学科竞赛、专利软著、学术论文等纳入创新创业学分管理。学校先后入选首批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及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从深入农户调研种植,到进山采样、含量检测,从根腐病防治、药渣资源利用、活性评价,再到联合气象部门指导农户种植、进行产品推广……“芪福三晋”项目团队指导公益组织针对提高黄芪经济效益开展了大量工作,入选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优秀团队,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2021)中获得全国总决赛银奖。家住大同市泽清岭村的赵贵新,种植了5亩黄芪:“一年也能收入 3、4 万元,足够家里用了,现在收入稳定心里踏实。”队员们帮助村民了解不同年限,不同种植方式等所得的黄芪中有效成分的高低,从而达到科学种植,增加创收的目的。队员王玲讲道:“我们助力依靠黄芪脱贫成功的贫困县找到经济突破口,创新性地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这样的经历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山西大学超算团队在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总决赛中多次打破计算性能世界纪录并获全球总决赛一等奖。“在每个阶段,学校和学院都设置了课程和专题辅导,我们都可以接受到不同主题的创新创业教育。老师的关怀、指导,学院的支持,历届超算队员接力互助使得我们不断进步。”

  近年来,学校组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累计立项千余项。同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双创导师人才库,聘请专家学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担任创新创业导师,多位教师入选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一年级学生以参观、主题宣讲,展示活动为主,增强感性认知。二、三年级学生以参与竞赛为主,注重专业知识与科技创新的结合。四年级学生以创业设计、团队组建为主,突出创新质量与水平。构建出“通识+专创+科创+思创”的创新创业模块,以提高学生以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水平。

  学校组建创新创业学院,构建集实践教学平台、竞赛活动平台和协同创新平台于一体的“三层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大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 5300余人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3万余人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6200余人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近五年,学生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450余项。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在新的起点上,山西大学正紧跟国家需要,扎根脚下热土,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优化专业结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建设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向着跻身中国优秀知名大学行列的目标昂首迈进。(张颖)

【纠错】 【责任编辑: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