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锚定建设共同富裕新晋城战略目标——晋城:扬优聚势谋发展 久久为功谱新篇
山西星心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工人正在有序生产。 张理锋摄
2024年国庆节期间,反映陵川号兵的行进式实景剧《号兵出征》在陵川县古郊村演出,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本报通讯员摄
2024年8月10日,一场以“爱在七夕 缘结喜镇”为主题的集体婚礼在高平市喜镇苏庄举行。 宋岳廷摄
舟至中流催帆竞,激流勇进破浪行。
近年来,晋城市深入坚定扛牢省委、省政府赋予晋城的使命任务,开拓创新,加压奋进,埋头苦干,聚焦经济强、产业优、百姓富、生活美,坚定不移“提品质、出精品、创经典”,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持续稳中向好态势。
站在2025年的崭新起点,回看2024年整体表现:传统制造业加速换挡升级,奏响新旧动能转换的激昂序曲,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新兴产业如春笋般崛起,绿色动力正源源汇聚,努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蹚新路;“千万工程”经验遍地开花,广袤乡村精心绘制振兴蓝图,努力在推进共同富裕上打样板;社会保障网络越织越密,兜底保障精准有力,努力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创一流。
如今的晋城,在拼搏奋进中,正以坚定的步伐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昂首迈进。
聚焦“经济强”,发展全面“起势”
1月3日,晋城市委八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公布了一份令人振奋的数据:2020年以来,该市GDP增速在连续三年全省第一、一年全省第二的基础上继续领跑,2024年预计增长6.8%左右,近五年年均增长7.7%,全省最高;总量从全省第7位上升到第3位;人均GDP达到10.8万元以上,保持全省第1位,超出全国近2万元;4个县(市)GDP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连续四年排在全省前10位,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排在全省前5位,全部进入“中部地区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可以说,晋城在全省大局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晋城市不懈的努力与拼搏,是全市上下一心、砥砺奋进的结果。近年来,该市坚决扛牢经济社会发展和全方位转型重任,拿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和真金白银相叠加的“组合拳”,全力以赴锻长板、补短板、固底板,在经济发展的赛道上不断加速。
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工程”,持续深化“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开展项目前期手续集中办理,办结时间平均缩短30%。扎实做好“一枚印章管审批”后半篇文章,“我陪群众走流程”“政务服务体验员”被国办确定为全省唯一试点城市。大力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新生儿出生一件事”入选全国典型案例,退休、个人养老服务等5个“一件事”成为全省试点。
持续深化重点改革。深入推进68项省级以上改革试点,林业改革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青年发展型城市等多项改革试点走在全国前列。千方百计助企纾困,市委常委带头深入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常态化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全市民间投资连续11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排在全省第1位。扎实开展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2024年全市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同比增长6.6%。
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达到30.5亿元,投入强度排在全省第2位。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2024年通过认定80家左右,创历史新高,总数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晋创谷·晋城”成功挂牌,率先实现省级小微企业双创基地县域全覆盖。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连续成功举办九届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民间拜祖典礼系列活动;持续深化国际友城建设,新增5个友好伙伴城市;与国铁集团积极对接,现已开通73趟高铁列车,3个半小时直达北京,6个多小时直达上海、广州、深圳;晋城机场“1+4”工程全面推进,民用机场基本具备开工条件。2024年1-11月,全市利用外资1.98亿美元,排在全省第1位。
聚焦“产业优”,转型蝶变升级
2024年5月,康佳智慧科技城项目正式启动,康佳集团投资50亿元建设的全国智能家居总部落地晋城,这是康佳集团在北方地区布局的第一个智慧科技城项目。
康佳智慧科技城的落地,还将“科技+产业+园区”模式带到了晋城,并在2024年11月,通过“园中园”模式引进的长露科技智能终端制造项目实现了全面开工,切实提升了晋城光机电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并为刺激区域内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重塑产业格局的强劲力量。光机电产业,正是晋城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多年来,该市立足富士康深耕晋城30年形成的产业基础,以晋城经开区为主战场,精心推出8方面128条政策举措,全力破解科技、金融、人才等发展瓶颈;聚焦视觉系统、新材料、人工智能3条产业链,吸引“链上”企业上百家,形成了上下游协同互补、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格局。在全省率先成立光机电产业研究院,承担了国家科技创新重大专项。目前引进的先进半导体、新材料等领域的6项关键技术攻关,2个已经量产,成功填补国内空白。
光机电产业已实现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2021年以来行业产值年均增长42%,“1+130”产业集群不断壮大,2024年产值预计突破700亿元。
优异的成绩,离不开晋城市高瞻远瞩打造“1+5”现代产业体系的布局谋篇。近年来,该市牢牢锚定产业转型这一关键靶点,持续深耕煤炭、钢铁、铸造、电力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光机电、煤层气、文旅康养、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
如今,在数字赋能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煤炭“压舱石”作用,13座产能180万吨以上煤矿智能化建设全部完成,全年原煤产量1.48亿吨,先进产能占比达到95%,超出全省12个百分点。纵深推进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7个煤化工升级改造、5个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有序推进,4个新能源项目实现并网,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规模占比达到50%。全力推动钢铁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晋钢集团蝉联“中国企业500强”,产值稳定在600亿元以上;大力支持泽州县、沁水县创新推进跨区域用能,合作建设煤层气直供管道,为加快晋钢低碳氢冶金等重大项目落地提供有力支撑。加快铸造产业创新集聚,成立晋城市铸造产业联盟,加快建设六大铸造产业园,获评“全国铸造行业高质量发展试点市”。阳城陶瓷琉璃(珐华)专业镇入选第三批省级重点专业镇。
在精耕细作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光机电产业上相继引进中科创源、康佳等知名企业,形成了以富士康为龙头的“1+130”产业集群,正加快向千亿级产业集群迈进。煤层气产业上,建成全国首个年抽采能力超过20亿立方米的煤层气生产基地,产量及增量连续5年保持全省第一。文旅康养产业上,连续五年举办了中国(山西)康养产业发展大会,上榜“中国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20强市”,太行锡崖沟成功创建全省首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现代服务业产业上,实施了总投资280亿元的15个服务业龙头项目、205亿元的十大物流园区,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连续5年排名全省前两位。数字经济产业上,高标准建成全国“千兆城市”,入选“中国领军智慧城市”“中国数字化治理百强城市”等榜单。
聚焦“百姓富”,城乡各美其美
去年,在城区北石店镇前村村,一幅乡村新景图已然徐徐铺展。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陆续开放的森林露营地、水上乐园、采摘果园,引得无数市民趁着闲暇时光前来享受乡村闲趣。村民马季当机立断抓住这大好时机,在村子开起了一家小酒馆。“交通便利、客源不愁,只要做好宣传,生意差不了。”
乘着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东风,城区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在“游”字上谋发展,打造微度假目的地,建设时尚动感与乡村野趣交织的体验区。前村村正是其中亮眼样本,更是晋城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城乡融合全面振兴的具体体现。
城乡区域发展相对均衡一直以来就是晋城的突出优势。近年来,该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城市建设与乡村振兴双向赋能,全力打造共同富裕市域样板。
全面提升城市能级。持续完善“一体两翼、六大组团、多片区”的空间布局,纵深推进总投资1162亿元、172个项目的城市建设三年行动,累计完成投资925亿元。拓展城市空间,加快丹河新城起步区建设,初步形成7万人口集聚。优化城市布局,中原街两侧片区、东南片区、西北片区等十大片区特色化改造成效显著。完善城市功能,深入推进道路交通畅联、公共服务提质、市政配套扩容;全民健身中心等公共服务项目进展顺利;“三供”管网更新改造进度达81%,“海绵城市”建设经验做法在全国复制推广。提升城市品质,434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完成87%;累计新改扩建92个公园、游园、城市广场,改造提升48公里、502万平方米的6条生态廊道。加强城市治理,累计拆除违建525万平方米,整治背街小巷424条,新增停车位8.5万个;强化智慧晋城调度指挥中心枢纽功能,智慧城管、智慧停车等17个应用场景持续拓展,规范化、精细化、智能化治理水平大幅提升。
加快乡村全面振兴。围绕“一环两带、五指成拳、百村精品、千村共富”总体布局,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到2027年建成200个以上精品示范村、1000个以上提档升级村、20个特色片区和3条示范廊带。深入实施总投资超千亿元的乡村振兴重点项目,62个精品示范村、310个提档升级村已经建成,20个特色片区有序推进,云锦太行、城乡融合、东方古堡3条示范廊带初具雏形。突出重大工程牵引,太行一号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带,累计吸引2500余万人次观光旅游,带动8.1万人返乡就业创业,带富50余万农村人口,太行一号旅游公路(陵川上上河至玛琅山段)上榜全国5条“最具人气的路”;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20.2平方公里先行区全面开放,带动40多万城乡人口受益。深化拓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10种模式”和联农带农利益联结“6项机制”,全市超1/3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0万元、一半以上的村达到50万元、3/4的村达到30万元。
铢积寸累,臻于富境。如今,晋城的共同富裕之路越走越宽广。
聚焦“生活美”,民生福祉增进
每到中午,北街街道办事处古书院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食堂内,热气腾腾的饭菜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工作人员身着整洁的制服,正耐心地为每一位前来就餐的老人盛饭打菜。老人张小七说:“我们住在这里很好,大家每天一起参加这里组织的各类锻炼活动,热热闹闹的,真是越活越有滋味。”
2024年5月30日,城区北街街道古书院社区厚福养老服务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可全面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实现在家门口就能幸福养老。
这正是聚焦群众期盼,不断筑牢高品质生活新保障的生动实践。一年来,晋城市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80%以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牵肠挂肚的问题,让更多“民生清单”变成群众的“幸福账单”,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连续12年排在全省第1位。
大力发展民生事业。坚持“七抓就业”,城镇新增就业任务完成率连续5年排在全省前2位。推动教育优质均衡,累计新改建公办幼儿园71所,认定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74所,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64%,提前4年完成国定目标;新改建中小学49所、改造寄宿制学校176所,新增学位3.1万个;高考连创佳绩,丹河教育园区基本建成。加快建设健康晋城,阜外心血管病技术培训中心、市第三人民医院、市妇女儿童医院等项目进展顺利,2025年均可投入使用;柔性引进183名全国一流医疗人才,累计接诊2.4万人次。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均提前完成全年任务,实现就业社保服务社区村村全覆盖,城乡低保标准均排在全省第2位。
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坚持城乡一体共治,构建完善组织、力量、责任、考核、服务“五大体系”,奋力打造社会治理现代化晋城样板。深入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储育三年行动;科学划分4601个网格,将社工、片警、志愿者等全部编入,实现“多网合一、一网统筹”。下沉131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市场化运营社区大食堂、爱心超市等项目,完善党建引领下的社区、业委会、物业三方共治机制,基本实现“办事不出社区”;建立“12345”热线与“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互通机制,诉求满意率达97%以上。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大力推广“赵树理调解工作法”,严格落实信访稳定“5+1”责任制,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矛盾纠纷发生。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域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底色。巩固拓展污染防治成果,紧盯“十大任务”、用好“十项机制”,狠抓工业源精准化治理和社会源精细化管控,优良天数达到259天,同比增加8天,首次实现全年无重污染天气;持续推动“一泓清水入黄河”,高质量完成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工程。加快推进生态修复治理,坚持全域治理、系统治理,全面落实河长制、林长制,深入实施生态修复治理行动和绿化品质提升行动,统筹推进国土绿化、山体修复等工作,全市森林覆盖率40.3%,建成区绿地率43.87%,绿化覆盖率47.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81平方米,均排在全省第1位。
凯歌而行,不以山海为远;乘势而上,不以日月为限。中共晋城市委八届八次全会号召,全市上下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坚定信心、奋发有为,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新晋城,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晋城篇章。(晋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