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时节,群山环抱中的台北村却无寒意。山上松柏仍绿,河水潺潺流过,街巷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这座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附城镇的太行山村,早已不是过去“空心村”的衰败模样。
“现在村里有凉亭、有长廊、有绿化,前后有两条硬化路通往外面。原来的小蓄水池不够用了,还建了2个大蓄水池。一到夏天,就有游客来河边戏水,到村里观光。”60岁的台北村村民郭其雷说,这些都是两位郭书记带来的变化。
郭其雷说的“两位郭书记”,是先后在台北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郭建平、郭子涵父女。2019年,年仅51岁的郭建平因为工作繁重、过度劳累,不幸倒在工作岗位上,留下硬化出村路的遗愿和一本厚厚的工作日志。
为完成父亲遗志,从小在城市长大的郭子涵收起悲伤,毅然申请到脱贫攻坚一线工作。组织决定将她派往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台北村。
郭子涵在台北村与村民共商村事。(受访者供图)
从零开始学习,谈何容易?郭子涵把父亲留下的工作日志翻了又翻。路要修成什么样、经费如何使用,只用了很短时间,郭子涵就从“门外汉”变成“土专家”。
“周末晚上,郭书记办公室的灯还亮着,都是为了我们。”郭其雷说。
村民的淳朴和善良,也让郭子涵感动。“我来就是要替父亲完成遗愿。但从我第一天起,村里的大爷大娘就像对待自己的孙女一样待我。买一兜糖,都会抓一把塞给我。他们越是这样,我越觉得干不好就对不起父亲,更对不起他们。”郭子涵说。
为增加村民收入,她继续父亲的规划,帮村民扩种连翘,收入比种玉米高了好几倍,村里还建成了连翘药茶生产车间。为改善村民生活环境,她推动文化活动中心与日间照料中心重装运行,改造了公厕、供水管网,增设了太阳能路灯,还完成了冬季取暖“煤改电”工程等。
2021年,台北村的扶贫工作结束,郭子涵又响应号召,投身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在陵川县平城镇秦家庄村驻村第一书记岗位上,开始了新的工作。
秦家庄村原本是一个地下无资源、地面无企业的“空壳村”。脱贫攻坚时,村里引进了设施蔬菜种植项目,成为发展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的突破口,但产业结构还不够完善。郭子涵到村后,坚持与村两委班子遇事共商、问题共解、责任共担。
郭子涵在秦家庄村主持会议。(受访者供图)
她从健全制度抓起。规范“四议两公开”等制度,让村级事务有章可循;制定工作报告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制定定期述职述廉制度,加强村干部自我约束;制定入户走访制度,推动为民办实事常态化;制定书记带班、两委值班制度,确保村民有事找得见人、能办成事……
“随着各项制度的落实,村级党组织战斗力更强了,真正成了群众的‘主心骨’。”秦家庄村会计吴波说,尤其是“1+4+6+15”红色网格框架,统筹防返贫动态监测、惠农政策宣传等重点工作,有效打通了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米”。
村级党组织强起来,乡村振兴有了希望。通过申请上级资金,秦家庄开始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打造彩虹亲子乐园、农耕体验园、高标准民宿研学接待中心、窑洞餐厅等项目,还建设了18座春秋大棚和冷链仓储保鲜库等设施。
51岁的秦家庄村村民逯平亮去年仅在村里的蔬菜大棚打工,就挣了1.2万元,加上参加其他村级建设的零工收入,一年个人纯收入达到三万多元。
“郭书记在村里‘立得住’,就是靠自己做得好。秦家庄村1000多口人,常在村里的,她全都认得。这么大个村,人人说她好,真不容易。”逯平亮说。
临近春节,秦家庄村村民在亲子乐园里挂起灯笼,准备迎接游客。大棚里,农民正忙着将成熟的瓜果摘下后送进村里的冷库。所有人都在忙碌着,每一份努力都在为更美好的未来铺路。(记者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