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啸(右)和搭档李均平在观冰哨前合影(1月24日摄)。
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的中条山深处,输电线路纵横交错,杆塔一座连着一座,220千伏桃朱Ⅰ线26号观冰哨就坐落其间。这里海拔接近1000米,冬季平均温度低于零下10摄氏度。近日,当地迎来降雪天气,“95后”小伙、国网运城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的线路运维工杨啸和搭档李均平又要在这里驻扎值守,像“哨兵”一样守护线路安全。
每年冬季逢恶劣天气,杨啸和搭档都要在观冰哨上工作、生活一段时间,观冰哨10余平方米的集装箱就成了他们临时的“家”。
线路覆冰后容易发生断线、短路等故障,为了及时掌握线路状态,杨啸和搭档每两小时就要进行一次巡线观测,完成线路覆冰数据及现场温湿度、风速等环境数据监测和上报工作,夜间也不能间断。虽然线路上设置有一些智能观冰装置,但为确保准确性仍需人工测量。
“每次看到山下灯火通明,心里总是充满自豪感。希望我们的坚守能够温暖千万家。”杨啸说。
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清晨,天还未亮,杨啸和搭档李均平穿戴好衣帽准备开始巡线(1月24日摄)。
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的中条山深处,输电线路纵横交错,杆塔一座连着一座,220千伏桃朱Ⅰ线26号观冰哨就坐落其间。这里海拔接近1000米,冬季平均温度低于零下10摄氏度。近日,当地迎来降雪天气,“95后”小伙、国网运城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的线路运维工杨啸和搭档李均平又要在这里驻扎值守,像“哨兵”一样守护线路安全。
每年冬季逢恶劣天气,杨啸和搭档都要在观冰哨上工作、生活一段时间,观冰哨10余平方米的集装箱就成了他们临时的“家”。
线路覆冰后容易发生断线、短路等故障,为了及时掌握线路状态,杨啸和搭档每两小时就要进行一次巡线观测,完成线路覆冰数据及现场温湿度、风速等环境数据监测和上报工作,夜间也不能间断。虽然线路上设置有一些智能观冰装置,但为确保准确性仍需人工测量。
“每次看到山下灯火通明,心里总是充满自豪感。希望我们的坚守能够温暖千万家。”杨啸说。
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巡线路上,杨啸(右)拉着搭档李均平登上一处陡坡(1月24日摄)。
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的中条山深处,输电线路纵横交错,杆塔一座连着一座,220千伏桃朱Ⅰ线26号观冰哨就坐落其间。这里海拔接近1000米,冬季平均温度低于零下10摄氏度。近日,当地迎来降雪天气,“95后”小伙、国网运城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的线路运维工杨啸和搭档李均平又要在这里驻扎值守,像“哨兵”一样守护线路安全。
每年冬季逢恶劣天气,杨啸和搭档都要在观冰哨上工作、生活一段时间,观冰哨10余平方米的集装箱就成了他们临时的“家”。
线路覆冰后容易发生断线、短路等故障,为了及时掌握线路状态,杨啸和搭档每两小时就要进行一次巡线观测,完成线路覆冰数据及现场温湿度、风速等环境数据监测和上报工作,夜间也不能间断。虽然线路上设置有一些智能观冰装置,但为确保准确性仍需人工测量。
“每次看到山下灯火通明,心里总是充满自豪感。希望我们的坚守能够温暖千万家。”杨啸说。
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杨啸通过望远镜查看杆塔高处的覆冰情况(1月24日摄)。
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的中条山深处,输电线路纵横交错,杆塔一座连着一座,220千伏桃朱Ⅰ线26号观冰哨就坐落其间。这里海拔接近1000米,冬季平均温度低于零下10摄氏度。近日,当地迎来降雪天气,“95后”小伙、国网运城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的线路运维工杨啸和搭档李均平又要在这里驻扎值守,像“哨兵”一样守护线路安全。
每年冬季逢恶劣天气,杨啸和搭档都要在观冰哨上工作、生活一段时间,观冰哨10余平方米的集装箱就成了他们临时的“家”。
线路覆冰后容易发生断线、短路等故障,为了及时掌握线路状态,杨啸和搭档每两小时就要进行一次巡线观测,完成线路覆冰数据及现场温湿度、风速等环境数据监测和上报工作,夜间也不能间断。虽然线路上设置有一些智能观冰装置,但为确保准确性仍需人工测量。
“每次看到山下灯火通明,心里总是充满自豪感。希望我们的坚守能够温暖千万家。”杨啸说。
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杨啸(左)和搭档李均平在夜间查看杆塔覆冰情况(1月23日摄)。
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的中条山深处,输电线路纵横交错,杆塔一座连着一座,220千伏桃朱Ⅰ线26号观冰哨就坐落其间。这里海拔接近1000米,冬季平均温度低于零下10摄氏度。近日,当地迎来降雪天气,“95后”小伙、国网运城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的线路运维工杨啸和搭档李均平又要在这里驻扎值守,像“哨兵”一样守护线路安全。
每年冬季逢恶劣天气,杨啸和搭档都要在观冰哨上工作、生活一段时间,观冰哨10余平方米的集装箱就成了他们临时的“家”。
线路覆冰后容易发生断线、短路等故障,为了及时掌握线路状态,杨啸和搭档每两小时就要进行一次巡线观测,完成线路覆冰数据及现场温湿度、风速等环境数据监测和上报工作,夜间也不能间断。虽然线路上设置有一些智能观冰装置,但为确保准确性仍需人工测量。
“每次看到山下灯火通明,心里总是充满自豪感。希望我们的坚守能够温暖千万家。”杨啸说。
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杨啸(右)和搭档李均平通过无人机查看线路运行情况(1月24日摄)。
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的中条山深处,输电线路纵横交错,杆塔一座连着一座,220千伏桃朱Ⅰ线26号观冰哨就坐落其间。这里海拔接近1000米,冬季平均温度低于零下10摄氏度。近日,当地迎来降雪天气,“95后”小伙、国网运城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的线路运维工杨啸和搭档李均平又要在这里驻扎值守,像“哨兵”一样守护线路安全。
每年冬季逢恶劣天气,杨啸和搭档都要在观冰哨上工作、生活一段时间,观冰哨10余平方米的集装箱就成了他们临时的“家”。
线路覆冰后容易发生断线、短路等故障,为了及时掌握线路状态,杨啸和搭档每两小时就要进行一次巡线观测,完成线路覆冰数据及现场温湿度、风速等环境数据监测和上报工作,夜间也不能间断。虽然线路上设置有一些智能观冰装置,但为确保准确性仍需人工测量。
“每次看到山下灯火通明,心里总是充满自豪感。希望我们的坚守能够温暖千万家。”杨啸说。
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杨啸和搭档李均平在巡线路上(1月24日摄)。
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的中条山深处,输电线路纵横交错,杆塔一座连着一座,220千伏桃朱Ⅰ线26号观冰哨就坐落其间。这里海拔接近1000米,冬季平均温度低于零下10摄氏度。近日,当地迎来降雪天气,“95后”小伙、国网运城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的线路运维工杨啸和搭档李均平又要在这里驻扎值守,像“哨兵”一样守护线路安全。
每年冬季逢恶劣天气,杨啸和搭档都要在观冰哨上工作、生活一段时间,观冰哨10余平方米的集装箱就成了他们临时的“家”。
线路覆冰后容易发生断线、短路等故障,为了及时掌握线路状态,杨啸和搭档每两小时就要进行一次巡线观测,完成线路覆冰数据及现场温湿度、风速等环境数据监测和上报工作,夜间也不能间断。虽然线路上设置有一些智能观冰装置,但为确保准确性仍需人工测量。
“每次看到山下灯火通明,心里总是充满自豪感。希望我们的坚守能够温暖千万家。”杨啸说。
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杨啸(前)在巡线路上滑倒,搭档李均平忙上前搀扶(1月24日摄)。
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的中条山深处,输电线路纵横交错,杆塔一座连着一座,220千伏桃朱Ⅰ线26号观冰哨就坐落其间。这里海拔接近1000米,冬季平均温度低于零下10摄氏度。近日,当地迎来降雪天气,“95后”小伙、国网运城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的线路运维工杨啸和搭档李均平又要在这里驻扎值守,像“哨兵”一样守护线路安全。
每年冬季逢恶劣天气,杨啸和搭档都要在观冰哨上工作、生活一段时间,观冰哨10余平方米的集装箱就成了他们临时的“家”。
线路覆冰后容易发生断线、短路等故障,为了及时掌握线路状态,杨啸和搭档每两小时就要进行一次巡线观测,完成线路覆冰数据及现场温湿度、风速等环境数据监测和上报工作,夜间也不能间断。虽然线路上设置有一些智能观冰装置,但为确保准确性仍需人工测量。
“每次看到山下灯火通明,心里总是充满自豪感。希望我们的坚守能够温暖千万家。”杨啸说。
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观冰哨内,李均平(左)为杨啸(右)掰开馒头泡进汤里(1月24日摄)。
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的中条山深处,输电线路纵横交错,杆塔一座连着一座,220千伏桃朱Ⅰ线26号观冰哨就坐落其间。这里海拔接近1000米,冬季平均温度低于零下10摄氏度。近日,当地迎来降雪天气,“95后”小伙、国网运城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的线路运维工杨啸和搭档李均平又要在这里驻扎值守,像“哨兵”一样守护线路安全。
每年冬季逢恶劣天气,杨啸和搭档都要在观冰哨上工作、生活一段时间,观冰哨10余平方米的集装箱就成了他们临时的“家”。
线路覆冰后容易发生断线、短路等故障,为了及时掌握线路状态,杨啸和搭档每两小时就要进行一次巡线观测,完成线路覆冰数据及现场温湿度、风速等环境数据监测和上报工作,夜间也不能间断。虽然线路上设置有一些智能观冰装置,但为确保准确性仍需人工测量。
“每次看到山下灯火通明,心里总是充满自豪感。希望我们的坚守能够温暖千万家。”杨啸说。
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观冰哨内,李均平(右)和杨啸(左)边吃饭边聊天(1月24日摄)。
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的中条山深处,输电线路纵横交错,杆塔一座连着一座,220千伏桃朱Ⅰ线26号观冰哨就坐落其间。这里海拔接近1000米,冬季平均温度低于零下10摄氏度。近日,当地迎来降雪天气,“95后”小伙、国网运城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的线路运维工杨啸和搭档李均平又要在这里驻扎值守,像“哨兵”一样守护线路安全。
每年冬季逢恶劣天气,杨啸和搭档都要在观冰哨上工作、生活一段时间,观冰哨10余平方米的集装箱就成了他们临时的“家”。
线路覆冰后容易发生断线、短路等故障,为了及时掌握线路状态,杨啸和搭档每两小时就要进行一次巡线观测,完成线路覆冰数据及现场温湿度、风速等环境数据监测和上报工作,夜间也不能间断。虽然线路上设置有一些智能观冰装置,但为确保准确性仍需人工测量。
“每次看到山下灯火通明,心里总是充满自豪感。希望我们的坚守能够温暖千万家。”杨啸说。
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杨啸(左)和搭档李均平查看杆塔高处的覆冰情况(1月24日摄)。
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的中条山深处,输电线路纵横交错,杆塔一座连着一座,220千伏桃朱Ⅰ线26号观冰哨就坐落其间。这里海拔接近1000米,冬季平均温度低于零下10摄氏度。近日,当地迎来降雪天气,“95后”小伙、国网运城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的线路运维工杨啸和搭档李均平又要在这里驻扎值守,像“哨兵”一样守护线路安全。
每年冬季逢恶劣天气,杨啸和搭档都要在观冰哨上工作、生活一段时间,观冰哨10余平方米的集装箱就成了他们临时的“家”。
线路覆冰后容易发生断线、短路等故障,为了及时掌握线路状态,杨啸和搭档每两小时就要进行一次巡线观测,完成线路覆冰数据及现场温湿度、风速等环境数据监测和上报工作,夜间也不能间断。虽然线路上设置有一些智能观冰装置,但为确保准确性仍需人工测量。
“每次看到山下灯火通明,心里总是充满自豪感。希望我们的坚守能够温暖千万家。”杨啸说。
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杨啸(右)和搭档李均平协力为发电机加油。这是他们在山上取暖、照明的动力来源(1月24日摄)。
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的中条山深处,输电线路纵横交错,杆塔一座连着一座,220千伏桃朱Ⅰ线26号观冰哨就坐落其间。这里海拔接近1000米,冬季平均温度低于零下10摄氏度。近日,当地迎来降雪天气,“95后”小伙、国网运城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的线路运维工杨啸和搭档李均平又要在这里驻扎值守,像“哨兵”一样守护线路安全。
每年冬季逢恶劣天气,杨啸和搭档都要在观冰哨上工作、生活一段时间,观冰哨10余平方米的集装箱就成了他们临时的“家”。
线路覆冰后容易发生断线、短路等故障,为了及时掌握线路状态,杨啸和搭档每两小时就要进行一次巡线观测,完成线路覆冰数据及现场温湿度、风速等环境数据监测和上报工作,夜间也不能间断。虽然线路上设置有一些智能观冰装置,但为确保准确性仍需人工测量。
“每次看到山下灯火通明,心里总是充满自豪感。希望我们的坚守能够温暖千万家。”杨啸说。
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国网运城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流动组工作人员为杨啸(右)送来物资补给(1月24日摄)。
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的中条山深处,输电线路纵横交错,杆塔一座连着一座,220千伏桃朱Ⅰ线26号观冰哨就坐落其间。这里海拔接近1000米,冬季平均温度低于零下10摄氏度。近日,当地迎来降雪天气,“95后”小伙、国网运城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的线路运维工杨啸和搭档李均平又要在这里驻扎值守,像“哨兵”一样守护线路安全。
每年冬季逢恶劣天气,杨啸和搭档都要在观冰哨上工作、生活一段时间,观冰哨10余平方米的集装箱就成了他们临时的“家”。
线路覆冰后容易发生断线、短路等故障,为了及时掌握线路状态,杨啸和搭档每两小时就要进行一次巡线观测,完成线路覆冰数据及现场温湿度、风速等环境数据监测和上报工作,夜间也不能间断。虽然线路上设置有一些智能观冰装置,但为确保准确性仍需人工测量。
“每次看到山下灯火通明,心里总是充满自豪感。希望我们的坚守能够温暖千万家。”杨啸说。
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观冰哨内,杨啸(右)和搭档李均平聊天(1月24日摄)。
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的中条山深处,输电线路纵横交错,杆塔一座连着一座,220千伏桃朱Ⅰ线26号观冰哨就坐落其间。这里海拔接近1000米,冬季平均温度低于零下10摄氏度。近日,当地迎来降雪天气,“95后”小伙、国网运城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的线路运维工杨啸和搭档李均平又要在这里驻扎值守,像“哨兵”一样守护线路安全。
每年冬季逢恶劣天气,杨啸和搭档都要在观冰哨上工作、生活一段时间,观冰哨10余平方米的集装箱就成了他们临时的“家”。
线路覆冰后容易发生断线、短路等故障,为了及时掌握线路状态,杨啸和搭档每两小时就要进行一次巡线观测,完成线路覆冰数据及现场温湿度、风速等环境数据监测和上报工作,夜间也不能间断。虽然线路上设置有一些智能观冰装置,但为确保准确性仍需人工测量。
“每次看到山下灯火通明,心里总是充满自豪感。希望我们的坚守能够温暖千万家。”杨啸说。
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杨啸(左)和搭档李均平在夜间观测风速(1月23日摄)。
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的中条山深处,输电线路纵横交错,杆塔一座连着一座,220千伏桃朱Ⅰ线26号观冰哨就坐落其间。这里海拔接近1000米,冬季平均温度低于零下10摄氏度。近日,当地迎来降雪天气,“95后”小伙、国网运城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的线路运维工杨啸和搭档李均平又要在这里驻扎值守,像“哨兵”一样守护线路安全。
每年冬季逢恶劣天气,杨啸和搭档都要在观冰哨上工作、生活一段时间,观冰哨10余平方米的集装箱就成了他们临时的“家”。
线路覆冰后容易发生断线、短路等故障,为了及时掌握线路状态,杨啸和搭档每两小时就要进行一次巡线观测,完成线路覆冰数据及现场温湿度、风速等环境数据监测和上报工作,夜间也不能间断。虽然线路上设置有一些智能观冰装置,但为确保准确性仍需人工测量。
“每次看到山下灯火通明,心里总是充满自豪感。希望我们的坚守能够温暖千万家。”杨啸说。
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