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年俗非遗登上大舞台-新华网
新华网 > 正文
2025 02/12 09:15:08
来源:新华网

新春走基层|年俗非遗登上大舞台

字体:

  春节到元宵节,一场非遗狂欢的年味盛宴。襄汾天塔狮舞、太原风火流星、广灵染色剪纸……山西丰富多彩的年俗非遗里蕴含着百姓欢度新春的浪漫与智慧。走进年俗非遗,它们不再局限于“一地一时”,而是在坚守与创新中奔向广阔舞台,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从一村走向全国

  1月29日至2月16日,在云南省昆明市的七彩云南欢乐世界,观众每天都能看到来自山西的天塔狮舞表演。25条长板凳搭成13层高,宛如“天塔”。锣鼓响起,领狮人身手敏捷,在塔内翻转攀爬,逗引两只“大狮子”和四只“小狮子”向上攀登。登顶后,群狮洋洋得意,做出“水中捞月”“蜻蜓点水”“瑶池摘星”等动作,赢得观众阵阵喝彩。

  2月7日,天塔狮舞在云南演出。(潘金明 摄)

  天塔狮舞是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的年俗绝技,已有上千年历史,2006年以惊、险、奇、绝、美的艺术特点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0岁的村民李登山是其代表性传承人。

  十年来,李登山与襄汾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合作,培养了百余名舞狮人才。襄汾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校长王俊亮说,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入校园,既有利于文化传承又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一举两得。

  “有了人才基础,天塔狮舞才能走出村庄,走向全国。”李登山说,近年来,他们到云南、湖北、湖南、辽宁等多地演出,为当地群众带去浓浓年味儿。

  今年这支赴云南演出的队伍共13人,三分之二为年轻人。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21岁的学生柴博宇是领队,他学习天塔狮舞已有六七年,这趟春节演出能挣4000元左右。

  “天塔狮舞有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能把这么好的家乡文化带到南方,我感到非常自豪。”柴博宇说。

  从一时走进365天

  晚上7点半,太原一家饭店内67岁的贾天仓拿起一米多长的绳子准备表演,绳子两头系着小铁笼,里面装着烧红的木炭。只见他飞快舞动绳子,像孙悟空耍金箍棒般出神入化,单手、双手、口衔,或站、或躺、或翻滚,人在火中、火围人转,呈现流光溢彩的绚烂效果,现场观众纷纷鼓掌叫好。

  2月5日,贾天仓在太原一家饭店表演风火流星。新华社记者王学涛 摄

  这项民间艺术叫风火流星,借鉴武术中的流星锤和杂技中的水流星创作而成,原是为春节社火表演打场子,近年来成为独立的表演艺术,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东街村村民贾天仓是其代表性传承人。

  贾天仓在饭店表演已有多年。风火流星从“逢年过节耍一耍”到“常态化表演”的转变离不开他的创新意识。

  为适应室内舞台表演的需求,贾天仓改进道具,琢磨出闪光球风火流星,还不断创新动作形式达100多种,大战乾坤、火龙穿桥、口咬双龙、海水倒流……,大大增加了观赏性。

  “常态化表演后既有稳定收入又有展示平台,更有利于文化传承。”贾天仓自豪地说,他现在已培养全国多地70多名徒弟,什么时候徒弟超越他,就完成使命了。

  从单一走向多元

  金蛇献瑞、喜鹊报喜、鹊上枝头、孔雀牡丹……春节期间,一位在美国做医疗器械生意的中国商人,将从山西广灵县购买的1000多套染色剪纸作为伴手礼送给客户。鲜艳明亮的颜色和美好吉祥的图案,带来新春的喜庆。

  春节前夕出口的广灵染色剪纸。(刘立花 摄)

  “我们合作两三年了,剪纸伴手礼在美国很受欢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灵染色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张多堂说。

  广灵染色剪纸因刀刻和染色在繁华似锦的剪纸艺术园地中独树一帜,可达到绘画与剪纸的双重效果,被誉为中华民间艺术一绝。

  “以前逢年过节时家家户户喜欢在窗户上贴窗花装饰家里。”张多堂回忆说,每逢过年,货郎们持一面面展示牌,上面一个个木格子里贴着剪纸花样,或集市设点,或走街串巷叫卖,成为当地独具特色的一景。但随着时代变迁,年轻人贴窗花的热情在减退,艺人们不得不寻求“突围”之路。

  如今,广灵染色剪纸已由单一的装饰品发展为装饰品、小礼品、纪念品、艺术品、收藏品等多元产品,内容除传统花鸟鱼虫外,山西风光系列剪纸也颇受欢迎。

  小小刀具正“刻”出大产业。张多堂告诉记者,现在山西多堂剪纸文化产业园区股份有限公司每年的销售额达1000多万元,已销往美国、日本、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记者王学涛)

【纠错】 【责任编辑:赵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