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化中国行】从“古色古香”到“活色生香”
——太原市文物保护利用的创新实践
作为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25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太原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541处,其中38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不语,自有春秋;文物善言,璀璨千年。
近年来,太原市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围绕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标,蹚出一条从“古色古香”到“活色生香”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让宝贵的文化遗产绽放出时代光彩,让越来越多的人爱上这座古今相宜的城市。
一招在手“鲜”天下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为壁画保护与研究提供了丰富实践经验和大量数据支撑,为世界范围内同类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在太原市东山王家峰村一带,有一片入选“国保”的北朝墓葬区,2002年底横空出世的北齐徐显秀墓便在此处。
2023年12月20日,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建成开放,期待已久的人们都想第一时间见识这座全国首个于原址建设的北齐壁画专题遗址博物馆。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累计接待游客逾50万人次,组织开展研学活动150余次,志愿讲解服务1200余场。
“徐显秀墓室壁画是我国科学考古史上保存最完整、墓葬壁画结构最完好、等级最为完备的北朝时期墓葬壁画。”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馆长王江说,众所周知,古墓葬壁画的原址保护至今仍是世界难题。壁画墓葬一经打开,无形中就会打破原来地下所形成的稳定环境,又因赋存环境改变而随之不断变化,造成原生及新生病害的叠加。在北齐徐显秀墓壁画的原址保护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不同程度、不断出现的病害。文物管理和保护工作人员在原址保护、科学施策和最小介入原则下,针对性地采取了不同的保护及管理措施。
正如王江所言,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的“孕育”,每一步都走得那么小心翼翼,每一个细节都做得那么一丝不苟——
发掘保护阶段坚持“边发掘—边清理—边保护”的实操原则,加强管理并积极控制文物赋存环境,有效确保了墓葬壁画原真性、完整性;
修复保护阶段邀请敦煌研究院技术人员,进行墓葬结构的支撑加固和壁画的全面修复,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出适合于徐显秀墓保护的新方法;
建馆科学保护阶段是在全封闭环境下进行的,通过独立恒温恒湿的科学保护系统,对墓葬地表空间进行恒定控制,从而间接调控墓道墓室环境,达到了可防、可控、最适宜的目标。
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同时,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对文物资源价值的阐释和传播有了想法。
“我们采用前沿的数字化技术,为观众打造沉浸式的视听体验和体感式游览。按照‘文物+科技’的布展思路,通过绘制动画长卷、数字影像互动、考古‘三维动画L幕’3D展示,多视角递进的方式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体验;利用穹窿顶360度环幕参观,使游客感受壁画艺术魅力;为弥补观众不能目睹墓室壁画的缺憾,引入VR眼镜,给游客以身临其境之感。”工作人员一边讲解、一边让记者体验,各式“新鲜”场景让人流连忘返。
丰厚家藏“亮”起来
——太原市现有各级各类博物馆106座,每5.1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在中部6省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博物馆之城”建设初具规模
启蛰时节万物苏,太原市的文博场馆最早绽放出门庭若市的景象:晋祠博物馆启智礼活动正在展开、一批又一批学生走进太原博物馆开启探秘之旅,更多的人把踏春第一站放在了博物馆。
是的,现在的太原人就是这么浪漫,因为在博物馆里可以遇到更多的烂漫。
早在2021年,《太原市非国有和行业博物馆市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出台,次年出台全国第一部类博物馆管理办法。2024年,编制《太原市“博物馆之城”建设总体规划》,引领推进太原市“博物馆之城”科学建设。
为弘扬文化特色,探索博物馆建设路径,深入挖掘文物背后蕴藏的深厚文化,太原市持续打造经典博物馆、智慧博物馆、群众博物馆、革命博物馆——
一是建设经典博物馆,打造文明传承创新高地。开放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太原博物馆、晋祠博物馆被正式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太原市属一级博物馆从无到有、实现零的突破。
二是建设智慧博物馆,打造文化科创开放高地。建设太原市文物保护大数据云服务平台;市县27座博物馆开展线上服务;推出云展览、云活动、云游场馆,实现文物信息资源开放共享。
三是建设群众博物馆,打造文物活化利用高地。修缮开放唱经楼、关帝庙等府城文物10余处;逐步推进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等建筑遗产的博物馆化利用;深度挖掘太原文物价值,开展各类研学、文化惠民、非遗活动。
四是建设革命博物馆,打造红色基因传承高地。完成第一批市县级红色文化遗址名录、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认定;打造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和精品课程12处,红色教育和国情教育实践基地13个。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实践探索的深化,各博物馆的文化力量喷薄而出,近三年来,线上线下活动异彩纷呈,“馆校合作”掀起热潮,吸引了天南海北的游人。
去年,太原市文物局直属文博场馆全年接待游客1212.18万人次,同比增加327.77万人次,增长率为37.06%;实现门票收入14832.14万元,同比增加5355.28万元,增长率为56.51%,实现游客接待量和门票收入双突破。
太原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伟表示:“太原市现存各类不可移动文物2237处,各类馆藏文物18198件(套)、250703件。如此丰厚的文物家藏,让太原市打造‘博物馆之城’的信心有增无减。我们将不断加强博物馆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博物馆的展示水平和服务质量,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了解历史、感受文化。”
数字为媒“天”行健
——国内首创将历史原因造成分离的珍贵文物与原始环境全方位虚拟合体,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国际巡展让流失百年、天各一方的造像实现数字化回归,并开启研究、展示佛教石窟寺艺术的国际合作模式
难忘国宝回家时。
2021年2月11日晚,正是除夕夜,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作为2020年回归祖国的第100件流失文物,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太原天龙山开始被亿万国人所熟识。
天龙山石窟拥有25座洞窟、500余尊石佛造像,代表着中国石窟艺术鼎盛时期的辉煌成就,被称为“天龙山样式”。
上世纪20年代,天龙山石窟内绝大部分精品文物流失海外,闻名于世的天龙山石窟造像身首天各一方,令人嗟叹。
“从石窟加固到周边生态环境治理提升,石窟得到了精心呵护。2014年以来,我们与国内外大学学术机构通力合作,推动文物与科技深度融合,对散落在9个国家、近30座博物馆的100余件天龙山造像,进行三维数据采集,并借助最新数字复原技术,让流失百年的造像实现数字化回归,开启了一项研究、展示佛教石窟寺艺术的国际合作模式。”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副院长贾晨告诉记者,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国际巡展项目是国家“中华文化走出去”重点项目,自2019年以来,已在法国、埃及、希腊,中国北京和南京等地展出,收获海内外的高度关注。
2022年,天龙山石窟数字博物馆建成开放,有幸观看了首展的刘根旺兴奋地说:“展览借助沉浸式影院、幻影成像、3D投影、数字洞窟、VR石窟探险、全息影像、高清视频、互动多媒体等表现形式,数字化再现了百余尊天龙山造像,通过山、佛、人三个版块,从晋阳城与天龙山、天龙山石窟艺术、天龙山石窟研究保护与利用三个方面,展现了天龙山石窟艺术之美和数字技术之美的巧妙融合,呈现出天龙山石窟艺术的辉煌瑰丽。展览真正让文物‘活’起来了,更让人们在参与体验中增强了文化自信,获得了满满的幸福感。”
本报记者范珉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