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假期期间,晋祠博物馆深挖文物背后的文化元素,创新推出“望、闻、问、切”四诊式研学课程体系,拉近文物与游客的距离,让千年古迹焕发新魅力。截至4月5日,晋祠博物馆接待游客量突破5万人次,其中青少年研学团队占比超四成,文物活化教育模式成效显著。
在圣母殿前,30余名小学生手持黏土工具,对照宋代彩塑侍女像进行微观临摹。“大家注意观察衣褶的阴阳向背,这是宋代匠人用‘沥粉贴金’技法创造的光影效果。”社教导师高琳的讲解将专业术语转化为可触摸的创作体验,通过拆解文物泥胎层、彩绘层、装饰层等构成要素,让孩子们在“陶乐无穷”课堂上体验了从制胎到彩绘的全流程,千年泥塑技艺化作可感知的指尖艺术。
“原来侍女像发髻里藏着三股绞丝纹。”学员谢依诺的泥塑作品,复刻了文物发饰的编织结构。通过沉浸式教学,9岁的燕百益了解了,原来古人不用3D打印也能做出立体宝塔。
孩子们合影留念。(闫丽如 摄)
在“望闻问切”体验区,家长可通过显微设备观察彩塑矿物颜料的晶体结构,扫描二维码获取三维建模数据,实现文物元素的数字化留存。
据晋祠博物馆公众接待部副主任杨成雯介绍,此次清明活动特别构建“观察——解构——创作”教学闭环,像中医问诊般“诊断”文物构成,让游客在解构斗拱榫卯、分析彩绘层叠的过程中,真正读懂中华工匠精神。(杨润德 梁月仙)
[责任编辑: 王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