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CO到NH₃的“绿色交响”
——金桃园焦炉尾气综合利用项目助力企业转型发展
金桃园焦炉尾气综合利用制合成氨项目一角。 刘亮亮 摄
春风万物生,正是好时节。
交城金桃园煤焦有限公司内,新建的液氨生产线蓄势待发。从昔日的焦炉尾气“点天灯”产生一氧化碳(CO)有害气体,到如今尾气综合利用将形成高价值液氨(NH₃),蜕变正在这里悄然发生。
近日,记者走进交城经济开发区金桃园煤焦化集团有限公司,厂区西北角内焦炉尾气综合利用项目建设现场,中化二建的150余名工人头戴安全帽,穿梭于高耸的合成塔与密布的管廊间。钢铁撞击声、设备轰鸣声、哨音指令声交织成激昂的交响,惊飞了栖息在上空的鸟群。抬眼望去,纵横交错的银灰色管道如同巨蟒盘踞,高耸的脱硫塔整齐排列,去年还是一片闲置的这个角落,此刻俨然化作一片拔节生长的“钢铁森林”。截至目前已投入4.5亿元新建的这条年合成15万吨(实际18万)液氨的生产线,正以昂扬的姿态等待运行。
“投产后,它每天将消纳180万立方米有污染的焦炉尾气,并将其变成周围各化工企业不可或缺的主要原料液氨。按目前市场价,预计产值可达4亿—5亿元,能解决200—300人的就业问题。”金桃园煤焦化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伟伟一边指着基本完工的项目一角,一边兴奋地说。这个项目,倾注着他所有的心血,项目建成后对企业意味着什么,他也最清楚。
焦炉尾气是在生产焦炭时产生的一种有毒和易爆性气体。多年前,焦化企业生产出的焦炉尾气无法利用,直接“点天灯”后排到空气中,城市到处弥漫着呛人的味道。“焦炭其实只是最基础的产品,真正价值高的是它的副产品。”杨伟伟介绍说,焦炉尾气中含有丰富的氢气,是制作液氨很好的原料,就那么白白浪费了,还对环境造成污染。再者,交城县是远近闻名的“钙都”,2024年更成功申报硝基肥省级专业镇,到2025年产业规模将大幅增长,硝基复合肥产能达到500万吨、硝酸产能160万吨,液氨的需求缺口大,需要在外地购买。与此同时,在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由于生产结构单一,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焦化行业正面临着下游需求变化、产能过剩、能耗较高等多重挑战。
“没有转型就没有发展,在当前经济发展大势下,转型发展是必经之路。”正如杨伟伟所说,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要加快传统煤化工产业升级改造,要将“煤、焦”等支柱产业加快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交城县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明确指出今年要建成金桃园焦炉尾气综合利用项目。
这是方向,执行为要。
从2021年8月正式开工,2025年这个项目掀起了建设热潮。截至4月10日,该项目土建工程完成98%,设备已完成100%订购,设备安装完成90%,公辅完成65%,工程总量完成85%,预计5月底调试运行。
据该项目技术总工李德坤介绍,焦炉尾气制合成氨,是将煤焦化产生的焦炉气转化为重要化工产品合成氨的过程。在氮气增压环节,通过压缩机将空气分离所得的氮气增压,为后续反应提供符合压力要求的氮气。随后,将增压后的氮气与经净化提纯的焦炉气中的氢气按一定比例混合,在高温、高压以及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合成氨,从根本上解决了焦炉气的出路问题,并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增值。
“这个项目最大的技术优点便是将全部生产出的焦炉尾气为原料,解析气再回炉燃烧保证热值的焦炉尾气制合成氨。既充分利用了焦炉气中的高附加值产品——氢气,又保证和利用了焦炉气热值,有效地实现了焦化产业链的延伸,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李德坤说道。
“变则活。我们今后不再只依靠生产焦炭来生存,只有摆脱对过去传统产业链的依赖,才能让企业长远发展。”杨伟伟深有感触地表示。金桃园煤焦化集团一直都是省重点焦化企业,过去只生产焦炭的金桃园,如今延伸产业链,将废弃的焦炉尾气进行利用,使焦炭生产向清洁能源生产和加工转变,彻底改变了过去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还产生了更大的经济效益,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它的转型发展,正成为吕梁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的生动实践,它的背后,是我市加快传统煤化工产业升级改造的目标:高端、多元、低碳。
杨伟伟说,等项目建设完成后,公司计划再投入10亿—15亿元,延伸化工产业链,结合产业实际情况,拟建设54万吨的硝酸生产线以及下游硝基复合肥生产线等产业延伸项目,彻底完成“焦—化”的全产业链闭环。
“作为一家扎根‘钙都’四十余载的行业领军企业,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更要带头践行绿色发展承诺。”杨伟伟表示,接下来,企业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弥补交城液氨的缺口,为硝基复合肥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原料基础,让“钙都”的青山白烟化作碧空下的产业绿洲。(记者 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