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太原4月25日电(王梦佳)四月的太原,春和景明,书香馥郁弥漫。汾河畔,为期三天的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以下简称“阅读大会”)举办,传递“培育读书风尚 建设文化强国”的主题,进一步在全社会涵养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风尚。
这场文化盛会似春风化雨,为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美誉的太原注入阅读活力。其间,人们走进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感受书香氤氲。
镜头一:“我们都是读书人”
清晨,微风和煦。阳光透过落地窗,洒落在山西省图书馆的书桌上,赶早的市民捧书阅读,安静地享受幽幽书香。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层重读经典区,伴随着悠扬的古琴声,中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张丽珍身着古装,化身诗人王勃,声情并茂地吟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举手投足间尽显古人风韵,令观众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中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张丽珍吟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新华网 王梦佳摄
窗外,长风文化商务区文化岛内,来往的读者络绎不绝。
一早,崔凯妍和爱人就来到龙城书展淘书。在新华出版社展区,游戏科学官方合作图书、山西古建文化大作——《黑神话:悟空|遇见山西》吸引了她:“被书中鲜为人知的古建故事和精美的古建图片所吸引。”
崔凯妍在龙城书展淘书。新华网 王梦佳摄
不远处的“锦绣千年 弦歌不辍”——中国书院展展陈独特雅致,令观众耳目一新。在这里,观众不仅可以一站式浏览中国“四大书院”,还能观赏古籍善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龙鳞装卷轴等珍贵展品。
观众参观“锦绣千年 弦歌不辍”——中国书院展。新华网发 (陈慧忠 摄)
“读书之味,愈久愈深”数字人程颐与观众分享读书滋味;希望出版社的刘锦现场开启直播推荐热门图书;市民李曦走进AI朗读亭诵读经典散文《背影》……阅读大会期间,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多样的图书资源,将市民的阅读热情拉满。
龙城书展上,出版社工作人员现场直播荐书。新华网 王梦佳摄
“阅读是件令人愉悦的事情。”在不少读者看来,通过阅读能够看见更广阔的世界,也能邂逅更好的自己。
镜头二:“我们都是爱书人”
4月23日,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里,从城市到乡村、从少年到银发、从纸端到云端,关于阅读的观察和思考在汾河畔汇聚:“书香校园”建设推进会、乡村阅读“故事会”、城市阅读论坛、银龄阅读论坛、数字阅读论坛、图书馆全民阅读论坛、“重读赵树理”系列活动等交流分享活动举办。
重读赵树理,我们读什么?在与读者交流时,赵树理先生的孙女、山西大学退休教授赵宇霞说,祖父对后辈的要求和期待集中体现在做人上,希望后辈成为普通劳动者,求真务实,做对人民有益、对社会有价值的人。“1960年他创作了《实干家》,后来他继续秉持‘我的小说是调查小说’的理念,为创作《三里湾》连续七年追踪农业合作社发展。”
“重读赵树理”读书交流分享活动。新华网 王梦佳摄
在山西省科技馆多功能报告厅举办的银龄阅读论坛上,银龄人艺术团的八位老年人表演了图书情景剧《木兰辞》。“我们原创或者改编了200多部情景剧,只为送戏、情景剧下乡,在乡村演出时,农民听得懂也愿意看。‘领读人’在乡村熟人社会中也十分重要,他们带头读书、口口相传,让乡村老人知道原来书也可以这么读。”老年人阅读组织银龄书院负责人薛晓萍说。
数字阅读论坛上,最新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数字阅读市场总体营收规模为661.41亿元,用户规模增长率为17.52%,已达6.7亿。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理事长孙寿山说,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给包括数字阅读行业在内的中国数字出版业提供了更大发展空间。“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的发展趋势越发显著,数字阅读也正在向多模态、多终端、多场景方向快速演进。”
观众体验数字阅读。新华网 王梦佳摄
读书、藏书、分享书,这是“书迷”王昌先在阅读大会要办的三件关键事。在他看来,一场场交流展示活动的举办,让阅读深入人心,在思想碰撞中,每个人都是同行者。
镜头三:书香浸润城市
在太原,阅读是一种氛围。市民家门口的高品质阅读空间越来越多,阅读活动丰富多彩。
市民在山西省图书馆阅读。新华网 王梦佳摄
每日清晨的汾河岸边,太原市图书馆(以下简称“太图”)门前排队进馆的市民,令人直观感受到这座城市的书香浓度。书本式建筑外部风格与书院式内部开放布局,使这座城市地标图书馆凭借高颜值“出圈”。
在长风街地铁站内,一处智能借阅柜——太图自助图书馆为街区增添了书香。市民只需扫码、刷卡,就能轻松完成借书、还书操作。
24小时自助图书馆、365天全开放等创新的人性化服务理念;68座太图自助图书馆遍布全城;八座太图城市书房,带来轻盈便捷的阅读体验……截至目前,太图累计接待读者超2041万人次,书刊文献借阅量突破1409万册次,每年开展线上线下“书香太原”全民阅读推广活动达2400余场,吸引200万余人次参与。
新华南宫书店内,由两旁书架搭的拱门造型独特,笔直通道贯穿其中,连接着行旅中厅、文学圆厅、商务方厅,在柔和的灯光映衬下,营造出舒适的阅读氛围。文瀛湖畔的文瀛城市书房“小而精”,由太原市天文馆改建而成,设计师在保护原有建筑结构基础上,巧妙运用镜面元素,在有限的空间里,把自然美、建筑美和人文美三者结合起来,让历史厚重的古典园林与现代轻松的阅读空间融合碰撞。
在业内人士看来,书店不仅是图书销售场所,更是集学习、交流、体验、社交于一体的新型文化服务空间。
市民在山西省图书馆内阅读。新华网 王梦佳摄
除了遍布大街小巷的书店,各类书屋还走进农家、社区、厂矿企业等。近年来,太原市持续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公共阅读场所1833处,通过“馆-店-屋”三维共建,构建起“15分钟便民阅读圈”。
成立太原市委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民阅读工作;《太原市“十四五”文化建设行动计划》《太原市文化产业“培优扶强助成长”加快推进市场主体倍增的若干措施》《太原市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下发……建设“书香太原”不是一句口号,这座城市在持续赋能。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从繁华商圈到静谧社区,从公园一角到商场一隅,太原精心编织的“阅读网”,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更是几千年文脉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