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境黄河焕新颜-新华网
新华网 > 正文
2025 09/17 08:56:28
来源:山西日报

晋境黄河焕新颜

字体:

  原标题:【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晋境黄河焕新颜——山西黄河河务局深耕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记事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山西境内蜿蜒965公里,流经4市19县(市),不仅是山西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支撑。黄河水利委员会山西黄河河务局(以下简称“山西黄河河务局”)自1985年成立以来,始终以守护黄河安澜、造福沿黄百姓为己任,在治水、管水、兴水、护水四大领域持续发力,用实际行动推动黄河山西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让母亲河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筑牢治水屏障 守护沿岸百姓

  “禹门口工程1号坝,坝前水深4米,工程根石稳定,运行良好。”8月21日,河津黄河河务局田时汀等巡查人员,腰系安全绳、手持探杆在河岸边开展水深探测。即便现在所辖河段关键位置布设了视频监控、自动水位计,他们还是严格按照程序规范开展巡坝查险工作,“这是防汛的第一道防线,容不得半点马虎。”

  黄河山西段的防汛重点,集中在全长132.5公里的小北干流河段。这里素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称,历史上暴雨洪水、冰凌洪水频发,沿岸百姓深受其害。1985年建局后,首要任务便是啃下小北干流治理这块“硬骨头”。

  40年来,山西黄河河务局先后实施三期大规模防洪工程建设,新建、续建防洪工程19处31.55公里,加高加固工程14处20.97公里,完成土方537万立方米、石方187万立方米,投资超6.32亿元。如今,在小北干流山西侧,23处总长102.633公里的防洪工程如银色铠甲般矗立,工程防护体系基本形成,“河道迁徙、岸崩村毁”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除了实体工程,科技也成为治水的“智慧大脑”。在山西黄河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的大屏上,38处视频监控点、9处自动水位计实时传回小北干流的水情、工情数据,无人机巡航画面清晰呈现河道全貌。“以前防汛靠‘人海战术’,现在通过‘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平台,能提前推演洪水流向,精准调配抢险力量。”山西黄河河务局水旱灾害防御处负责人谭胜兵说。在2025年禹潼段防汛演练中,三级指挥体系通过云视频实现远程调度,新科技材料与传统柳石工法结合,人机协同的防汛模式让黄河安澜更有保障。

  创新管水模式 破解泥沙难题

  “原来黄河泥沙是这么被‘捉住’的!”9月9日,刚刚对外开放的山西治黄文化展览馆,一批研学的孩子情不自禁地喊道,电子大屏幕的画面把人们带回到21年前那场与泥沙博弈的战场。

  2004年7月,河津市小石咀河务段一片繁忙,黄河小北干流放淤试验正式启动。“当时我们要在河道里修建放淤闸、退水闸,通过精准调控闸门开度,让浑浊的黄河水在设计好的流道里打转,把粗泥沙留在滩区,细泥沙送回下游。”曾经参与放淤试验的山西黄河河务局副局长潘正彬回忆道。试验先后开展12轮,运行576.5小时,累计淤积泥沙417.4万立方米,其中粒径大于0.05毫米的粗沙占比达38.6%,初步实现“淤粗排细”目标。

  在后续古贤水利枢纽工程论证中,“淤粗排细”技术被纳入泥沙处理系统设计。2024年7月,古贤水利枢纽正式开工,与三门峡、小浪底水库及规划中的碛口水利枢纽共同构成黄河中游洪水泥沙调控体系主体,黄河山西段在全流域水沙调控中的作用愈发凸显。

  河道采砂管理是管水的另一大重点任务。过去,大北干流河段非法采砂问题频发。2018年,山西黄河河务局联合省水利厅、沿黄市县政府开展专项整治,查封非法采砂场点209个,封存、切割采砂船220艘,一举遏制非法采砂乱象。同时创新“疏堵结合”模式,一方面严格划定可采区、禁采区,编制年度采砂实施方案,对7县18处许可采区开展常态化监督检查;另一方面运用科技手段,在重点河段安装视频监控159处,配备无人机26台,通过“电子围栏”实时监控采砂船作业,实现“采、运、销”全链条监管。

  2021年以来,山西黄河河务局共立案查处非法采砂案件46起,移送公安机关6起,罚款17.29万元,黄河山西段采砂管理从“乱”到“治”,逐步走向规范化、精细化。

  做足兴水文章 赋能经济发展

  “多亏了夹马口灌区的黄河水,不然这玉米今年就得旱死!”7月4日,永济市栲栳镇龙行村村民王建录蹲在玉米地边,看着齐膝高的幼苗舒展叶片,心里满是感激。

  山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山西大水网是破解地势高差形成“水在脚下流,田在山坡旱”困境的重要举措,用好黄河水至关重要。自1958年夹马口灌区始建,我省就开启了引黄工程建设的壮阔历程,用半个多世纪建成28座引黄工程,构筑起支撑三晋大地高质量发展的水脉长城,创造了“一水润三晋”的生态奇迹。在晋北地区,黄河水浇灌出了“塞上粮仓”;在晋中盆地,工业命脉因水而兴;在汾河两岸,生态补水让曾经干涸的汾河河道重现“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景象。

  一个个兴水工程犹如镶嵌在三晋大地上的明珠,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转化为生动实践,为山西转型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

  在水资源短缺的山西,节水也是兴水的重要内容。山西黄河河务局联合省水利厅开展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在田间推广滴灌技术,在工业园区推进循环用水,在居民小区安装智能水表。2023年,全省73个县(区)被命名为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其中黄河流域54个;全年压减超采地下水量7500余万立方米,超额完成任务。

  近年来,山西黄河河务局积极推动黄河生态绿色廊道建设,依托防洪工程修建的沿黄旅游公路全线贯通,其中河津段入选全国“我家门口那条路——最具人气的路”。每到周末,黄河沿线县(市)的文化广场、湿地公园便成了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路在景中、景在路旁”的生态画卷,既改善了环境,又带动了沿黄旅游发展。

  依法护水兴晋 守护生态底色

  “现在黄河边的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问题少多了,水也越来越清,黑鹳、白天鹅这些珍稀鸟类经常来栖息。”9月5日,在平陆县黄河三湾湿地内,护鸟志愿者员正劳的话,道出了山西黄河生态的显著变化。这一变化的背后,是山西黄河河务局以法治为抓手,构建起的全方位护水体系。

  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山西黄河河务局以此为契机,联合省高院、省高检、省公安厅等部门,构建“行政执法+刑事打击+检察监督+司法审判”的全链条治理格局。在万荣县庙前村,黄河・汾河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内,法官、检察官与河务人员定期开展联合巡河,对涉河案件“快立、快审、快判”;在临县碛口,全国首个黄河生态保护巡回法庭的国徽熠熠生辉,为黄河生态保护提供司法保障。

  2023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黄河生态保护开发揭开新篇章。山西黄河河务局深化“河地融合”,与沿黄4市16县(市)签署协作意见,建立“司法协作圈”和“联合执法圈”。在联合开展水资源保护专项行动时,发现某水务公司长期超许可量取水,多次整改不到位,执法人员依法规范取水许可,这一案例成为全省严格落实“四水四定”、有力推动水资源刚性约束的典型。

  截至2024年底,山西共设立黄河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10个、专业法庭43个,办理涉河案件91起,清理“四乱”问题715处。

  从治水安澜到管水科学,从兴水惠民到护水有力,山西黄河河务局四十载如一日,在黄河山西段书写了“人水和谐”的新篇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山西黄河河务局将继续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持续筑牢防洪保安、水资源节约集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综合治理、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五大体系”,让黄河真正成为造福山西人民的幸福河。(记者李全宏)

【纠错】 【责任编辑:王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