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工樊志勤:用焊枪书写“钢铁裁缝”精彩人生-新华网
新华网 > 正文
2025 10/14 11:27:33
来源:山西晚报

焊接工樊志勤:用焊枪书写“钢铁裁缝”精彩人生

字体:

  原标题:“大国工匠”系列报道之一:

  焊接工樊志勤:用焊枪书写“钢铁裁缝”精彩人生

  开栏语

  金秋送爽,硕果累累。近日,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上,公布“2025年大国工匠人才名单”,山西5人荣耀登榜,为我省再添5位大国工匠。

  大国工匠是国家飞速发展的基石和栋梁。他们在高温的淬炼中,用焊枪像“裁缝”一样给“钢铁”焊接精彩人生;在山海间跋涉,用仪器丈量每寸土地,为大国工程当一辈子的“眼睛”;在机床的方寸间,打磨30余年,成为火箭发射平台“人造心脏”的“智造者”……他们以执着的精神和坚毅的品质,创造了许多奇迹。

  连日来,山西晚报·山河+记者深入一线,走进这些“能工巧匠”们工作的地方,近距离感受大国工匠的日常,揭秘其背后平凡又不凡的故事。

  荣誉墙

  樊志勤先后获得诸多荣誉: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大国工匠、中国质量提名奖、中国好人榜、中国重型机械行业大工匠、全国技术能手、三晋工匠年度人物、三晋英才、山西省道德模范、山西省质量提名奖等荣誉,还被聘为焊接大师、山西智能焊接制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专家等,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专家型技能人才。

  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

  9月16日,中国质量(南京)大会,第五届中国质量奖正式颁发,被授予第五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成为山西省唯一获奖代表。值得一提的是,全国仅6人获本届个人表彰。

  9月23日,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上,他又获得“2025年大国工匠”称号……

  连日来,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太原重工技术中心焊接工艺研究所电焊工樊志勤“忙”得不亦乐乎。这不是他“凡尔赛”,而是作为一名“钢铁裁缝”的真实写照。

  先后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30余项,参与生产的产品有20余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项;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26项,完成工艺攻关试验660余项,发表论文20篇,获得研究成果和专利123项,创新的“低熔点合金工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解决产品疑难杂症1100余次,直接创造经济效益2.3亿元,挽回经济损失1.1亿元。从航天发射塔架到三峡工程,从西气东输管道到秦山核电站……近百套大国重器的背后,都有樊志勤的身影。

  27年来,他勤学苦练、执着专注,勇于创新、甘于奉献,从事产品生产制造、基础性工艺试验、新技术研究应用推广等工作,承受着“高温、烟尘、弧光、高空”的环境淬炼。从默默无闻的一线焊工,一路成长为一名“大国工匠”,樊志勤用手中焊枪书写着自己的精彩人生。

  荣誉属于太重集体

  9月21日,又是一个周末,樊志勤依然在太重智能高端装备产业园区国家级“樊志勤技能大师工作室”忙碌。

  油膜轴承激光熔敷开发应用项目计划全年完成,属省揭榜挂帅;25mm以下钢板对接免开口项目,已完成任务80%……在樊志勤办公室墙上,张贴着一份“2025年工作室计划攻关项目完成情况表”,上面清楚地标注着每一个项目的名称、计划完成时间和完成情况等信息。

  “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太重集体。”刚刚被授予第五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和2025年大国工匠荣誉的樊志勤告诉山西晚报·山河+记者,近年来,太重集团坚持严把质量“四个关口”,将六西格玛、卓越绩效等先进质量管理理念融入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组织科技质量大会、质量月等质量系列活动,大力实施全员、全流程、全要素质量改进活动,营造出“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参与质量”的浓厚氛围。

  多年深耕生产一线,樊志勤明白“技能是立业之本”。作为“樊志勤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头人,他一直拼搏在技术创新前沿。据他介绍,以前焊接14mm以上钢板,需要开坡口。之后再一层一层进行手工焊接,工序复杂,浪费材料。集团智能化下料后,开坡口焊接会降低材料利用率,加上每天900吨钢板下料能力,一度成为下料的瓶颈。

  “我们采取不开坡口焊接法,将两块钢板‘堆’在一起,不需要切割,既提升材料利用率,又降低了成本。”为快速突破瓶颈,樊志勤带领工作室人员开始攻关,“25mm以下钢板对接免开口坡口项目”也应运而生。樊志勤说,“目前,该项目已完成试验,并在车间开始落地应用阶段。此项目的成功实施,将对焊接行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走在园区偌大的厂房,看着一台台体态庞大的焊接机器人,樊志勤自豪地说,太重集团引进了300余台焊接机器人,智能化切割、焊接生产线达50余条。如今,焊接机器人已成为焊接工人们的“新宠”,也是他的“爱徒”。樊志勤笑着说,焊接机器人虽然“不会发脾气、不敢罢工”,但对于需要丰富经验加持的高难度焊接工作,还得亲自教。特别是遇到一些特殊构造、材质、工艺要求的焊接,需要把焊工多年积累的经验转变为程序语言,让机器人听得懂,才能顺利完成焊接工作。

  无论是技术上的创新,还是引进焊接机器人,都离不开集团的信息化建设。近年来,太重集团以数智化赋能质量管理,建设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数字化工艺平台(MPM)、质量管理模块(QM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融合贯通,实现工艺质量检验一体化管理,产品质量保障跃上新台阶,练就了高水平质量管理的“强劲筋骨”。

  樊志勤正是依托这个大平台,参与了多个国家重大工程的焊接任务,探索出新时代产业工人与机器人协作的新路径。

  圆了自己的装备强国梦

  “起初,我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让人尊重的焊工。没想到,如今竟实现了自己的装备强国梦。”作为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优秀代表,樊志勤先后参加了航天发射塔架、三峡工程、西气东输、秦山核电站等国家重大工程60余套大型装备的生产制造,用“匠心”一步步实现装备强国的梦想。

  焊工被誉为“钢铁裁缝”。从19岁踏入太重开始,樊志勤一次次穿上防火服,戴上焊接手套和面罩,手持焊枪,完成多个焊接任务。特别是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36000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焊接中,他提出部件局部预热、堆焊过渡层、严控氢含量、优化工艺参数等10余种操作技术配合的生产工艺,使产品一次性焊接成功,各项指标满足技术要求。该设备生产的高临界无缝钢管打破发达国家长期对我国的封锁和打压。

  太重是中国重要的航天发射装置生产基地。樊志勤多次临危受命,应用胎具装焊、分面装配、分段组焊、优化焊接参数及焊接顺序等控制焊接结构整体变形量,确保100多米高的发射塔架整体垂直度在±10mm范围,塔体拼装时3万余个高强度螺栓孔,现场穿孔合格率达100%,创造国内塔架安装史上的奇迹。在发射基地处理发射塔架的难题时,他提出的“假轴定位+复合组配高韧性焊接技术”,使十几天的抢修任务在三天内圆满完成,确保“神舟”飞船按时发射。

  创新就是生产力。多年来,樊志勤靠着创新,在提升自身技能的同时,解决多项生产中的重大难题,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他创新的“低熔点合金工艺”,攻克了低熔点合金新型连接的关键核心技术,产品成本降低56%,每年节约成本1300余万元,已累计节约成本1.5亿元。该工艺使太重的油膜轴承市场占有率达90%,成为全球最大的油膜轴承生产企业。技术成果入选2022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成果展。

  他研制的“焊剂配合细丝电源”操作工艺法,针对新型复合板,实现焊缝质量I级合格率98%,并使焊接速度由原来的0.6米/分钟提高到2米/分钟,铁素体含量控制在5%左右。他改进的“调整中部槽封底焊位置”操作法,解决了K型接头因间隙过大造成根部焊缝出现焊瘤和焊漏的现象,产品质量提高30%,每年节省成本246万元。

  他攻克的世界最大350MN多向复合挤压机立柱出砂孔封焊等难题,直接挽回经济损失4500余万元,为国家海洋高端油气装备的成功研制作出突出贡献。

  在他的焊枪下,高铁轮对压机、核电站环吊、世界最大矿用挖掘机和铸造起重机等重大设备、产品的1100多项疑难杂症得以解决,创造经济效益8000余万元,累计挽回经济损失1.1亿元。

  “匠心”结硕果

  当日,在园区装焊区内,几名焊接工人正在认真焊接,现场不时会“火花四溅”。樊志勤说:“这里80%的焊工几乎都接受过我的培训。”在科技攻关的道路上,樊志勤明白“一花独放不是春”的道理,“传帮带”早已成为他的日常。

  近年来,着眼企业现状,他与省内外40余名技术技能人员和生产骨干,创建了国家级“樊志勤技能大师工作室”,一道攻坚克难,培养队伍。先后开展技术讲座和党的创新理论报告上百场,受众上万人;6000余人次的培训中,多数焊工成为企业骨干,90余人晋升为技师和高级技师,多名徒弟在国家、省、市技能大赛中获奖40余次。

  作为知名的高技能领军人才,樊志勤带领团队抓攻关,累计完成科研技术攻关300余项、成果转化130余项、制定国家及企业标准39项、国家授权专利26项。同时,他还把焊接操作经验汇总,合著编印了《焊工300问》等技能培训书籍3册。他与团队摸索出的低温钢脉冲焊工艺法、深熔弧技术操作法等先进操作法,在省内外得到深入推广和广泛应用,累计解决生产难题数千项,成为装备制造业首屈一指的技术攻关先锋队。

  “关键零部件焊接修复工艺”,攻克了异质材料焊接性差的系列难题;“轻轨客车用低地板轴桥焊接工艺”,满足了轻轨客车用低地板轴桥的焊缝质量和形位尺寸要求……作为集团首席工匠,哪里有技术难题,哪里就有樊志勤的身影。

  他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大型油膜轴承修复/强化用智能化激光熔覆成套装备技术及应用”“T型接头角焊缝全熔透焊接工艺改进”等26项“揭榜挂帅”和科研课题,发表的创新工艺操作法在国家、省、市获奖30余次,总结撰写了多篇焊接技术应用案例课程,并在国家期刊发表论文19篇,1篇成为轧钢设备标准的修复示范案例。

  在无数次的淬炼中,樊志勤用超凡技艺和匠心初心,完成一次次人生蜕变,成长为一名大国工匠。27年来,樊志勤用手中的焊枪焊出精彩人生,书写了产业工人技能报国的无悔人生,为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伟大梦想,奉献了个人的智慧和汗水,彰显了“大国重器”的磅礴力量。

  采访手记

  灰白色工装,红色安全帽,在高温的炙烤下,手拿焊枪,将一块又一块钢板焊接,飞溅的火花如影随形。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一干就是20多年。

  平焊、横焊、立焊……接受采访时,樊志勤耐心讲解着焊接中的每个专业术语。山西晚报·山河+记者跟随他的思绪,时而穿越到学徒时的“懵懂”,时而又回到奔赴发射基地的焊接现场。

  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很难想象,书卷气十足的他,为了快速掌握焊接要领,在飞溅的焊花中一次次练习,完全不顾因弧光照射,脸上的皮一层层往下褪;为了及时抢修塔架,竟在0℃下,每天爬到70多米高、风速六七级的塔架上,连续工作十五六个小时。面对每一次重大工程,樊志勤总能凭借自己超凡的技艺,顺利完成任务。

  “每一个‘大国重器’,都经过无数次光与火的淬炼,也凝聚着产业工人的心血。”樊志勤希望,在往后的日子里,培养更多的徒弟,借助于工作室这个平台,将高超的焊接技艺、勇于创新的想法贯穿于每一项焊接中,铸就现代工业的骨架。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薛建英

【纠错】 【责任编辑: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