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晋城概况
|
面向新世纪 建设新晋城
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枕太行,南临中原,西望黄河,北通幽燕,是山西通往中原的重要门户。辖城区、高平、泽州、阳城、沁水和陵川六县(市、区),总面积9490平方公里,总人口220万。晋城古称泽州,是我国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也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东西长160公里,南北宽100公里的地下,蕴藏着煤、煤气层、锰铁矿、铝土矿、铜、锌、金、银、大理石、水晶石等数十种矿产资源。全市耕地保有面积280万亩,且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小麦、玉米等各种农作物的生长。这里不仅是猕猴、大鲵的栖息地,也是拥有数百种珍贵植物的植物园。这里地处沁水煤田的南端,含煤面积5350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56.4%,总储量808亿吨,其中已探明储量271亿吨,占全国无烟煤的1/4多,占山西省的1/2多,被国家定为全国化肥和化工原料煤基地。这块地方水资源总量为21.49亿立方米,是华北地区相对的富水区。这里植被丰富,有森林面积31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2.8%;天然牧坡草地25.47万公顷,是山西的畜牧业基地之一。这里的桑蚕丝绸业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而且区域广,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种养纺织经验,是我国北方著名的蚕桑丝绸之乡,也是目前华北最大的蚕桑丝绸基地。这里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然风光旖旎,文物古迹遍地。围棋的发源地陵川县被国家有关部门定为生态环境旅游的重要景点,阳城县的莽河、沁水县的历山被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玉皇庙“二十八宿”雕塑,是元代文化的宝贵遗产,青莲寺罗汉殿的“五百罗汉名号碑”则是举世罕见的珍宝。
放眼如今的晋城大地,到处欣欣向荣,一派生机。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初步统计,2002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5%,增幅比上年加快3.1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长12.5%,第二产业增长11.3%,第三产业增长11.5%。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153元,比上年增加了644元,增长11.3%。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市区建成区面积由建市初的8平方公里扩大到28平方公里,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2%,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平方米。城市煤气从无到有,日供气能力为3.2万户,正在建设中的城市大煤气工程完成一期工程,日供气能力达8.4万户。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300万平方米。新建了第一水厂,日供水能力由原来的3万吨提高到9万吨。第二水厂和郭壁引水工程竣工也已投入生产,市区日供水能力可达到18万吨,基本满足2010年城市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要求。电力供应充足,现有发电装机容量.65万千瓦,年发电量11.8亿千瓦时。有220千伏变电站2座,110千伏变电站13座,35千伏变电站86座,初步形成了电源和电网配套建设、协调发展的电力工业网络。全市邮电通信水平不断提高,局用交换机总容量达到36.47万门,固定电话用户达到33.45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6.44万户,乡村电话用户17.07万户;全市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60.82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28.8部/百人。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2002年,在煤炭市场形势转好,阳电投产和大规模建设大化肥基地的共同作用下,我市拳头工业产品产量均创历史新高。全年全市原煤产量达4902万吨,比上年增长48.8%,比历史最高年的1998年增长21.9%,其中市及以下企业原煤产量为3326万吨,比上年增长54.7%;发电量突破百亿千瓦时大关,全年发电达到103.2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16倍,一举跨入全省前列;合成氨产量再创新高,达34.28万吨,比上年增长17.69%;农用化肥(折纯)达到21.95万吨,比上年增长26.19%,其中:尿素产量达到14.5万吨,增长94.5%。比上年较快增长的主要产品还有服装增长2.4倍、电石2.01倍、钢49.73%、釉面砖45%、大麻混纺布43.4%、日用陶瓷38.86%、日用玻璃制品23.8%。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964所,其中高等学校2所中学214所;2002年末在校学生人数为36.46万人,比上年来增加2.01万人,增长5.83%;全年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数10.5万人,增加6094人,增长6.71%;毕业生数8.48万人,增长9.14%,其中,高等学校毕业人数174人,中专1331人;普、职中高考达线数2806人,比上年增长了52.1%,全市教职工人数3.22万人,增长1.73%;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升初中升学率均达100%,初中升学率为54.9%。成人高等教育继续发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进一步深入。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影剧院12个,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1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2002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17.1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为26%,全市广播电视网络总长1.74万公里,广播覆盖率达93.15%,电视覆盖率达94.81%。全市共有调频发射台6座,实验发射机1部,电视发射台45座,电视卫星收转系统706座。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74个,其中医院46个;病床床位11125张,其中医院3546张;卫生技术人员7175人,其中医生3500人,注册护士1547人。全市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7个,卫生技术人员313人;妇幼保健垸(所、站)7个,卫生技术人员513人。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107个,床位7212张,卫生技术人员2567人,全市已有90%以上的村拥有医疗点,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000余人。 在新的世纪里,晋城人民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要求,以争先发展为主题,以加速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富民强市为目标,主攻清洁能源、冶炼铸造、煤化工、投融资、科技进步、社会保障、开放和环境六大机制,力争到2007年,在全省率先建成宽裕型小康市;到2008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到2010年,人均主要经济指标和综合经济实力跻身中西部地区经济强市行列,为加快我市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