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图片报道-热点聚焦-专题集纳-新华短信-媒体精萃-权威发布-政务公开-企业动态-求医问药-办事指南-人物风采-旅游热线-学校园地
首 页
吕梁概况
新闻报道
政府公告
招商引资
政策动态
投资政策
投资环境
旅游资源
土特产品
风土人情
政府网群 > 吕梁 > 吕梁概况

  吕梁地区是一个被黄土覆盖着的山地高原,属于黄土高原的一部分。构成吕梁山脉的吕梁背斜是本区地貌的主干,此外包括东部平川地区,是吕梁山地向汾河谷地的延伸部分;西部黄土丘陵沟壑区,是吕梁山地向黄河峡谷的延续。由于千百年来的风化切割,地表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形成了沟壑纵横的地貌。全区有大小沟道17万条,其中一公里以上的沟道1.3万条,一公里以下的沟道16万条,沟道密度在每平方公里五公里以上。

  吕梁山地

主要的山峰有:   

  关帝山:一名官地山,为方山县与交城县界山,为吕梁山脉主峰。据《交城县志》载:“明晋藩牧马地在其下,俗呼官地里,山林官地山”后改称关帝山。海拔2,812米,是吕梁境内最高的山峰。山下有庞泉沟自然保护区。

  孝文山:一名南阳山,关帝山最高峰,为方山县与交城县界山,海拔2831米。据(康熙)《永宁州志》载:“孝文帝(元宏)丁母忧,避于此山...,因以名山。”又因山西南而向阳,称“南阳山”。

  赫赫岩山:为方山县与交城县界山,海拔2,711米;是明末清初交山农民起义军的重要根据地。

  骨脊山:古称吕梁山,为方山县与文水县界山,海拔2,535米,据(康熙)《永宁州志》载,“其名骨脊者,以泰山在左,华山在右,常山为靠,嵩山为抱;衡山为朝,此山是隆居中,依然天地之骨脊焉。”故名。

  真武山:一名武当山,位于方山县曹家沟村东北,海拔1,985米。山顶建有真武庙,故名。武当山区松奇,石怪,风光旋旋,尤以“春粉”“夏彩”“秋红”“冬白”称著,是吕梁山区的著名风景区。

  狐爷山: 原名马鞍山,俗呼放马坪。为交城县与太原市古交区界山。主峰为西峰,海拔2,293米。据《交城县志》载:该山为交城“一邑主山也,左右两峰屹立,中凹如马鞍,故名。西峰顶晋大夫狐突并二子毛、堰墓在焉。”故称狐爷山。山下有铁矿。

  薛公岭:为汾阳县与离石县界山,海拔1,763米,太(原)绥(德)公路由山顶通过。是扼守晋陕通行的制高点。八路军115师“三战三捷”中的薛公岭伏击战就发生在山顶。

  白虎岭:据《汾阳县志》载:“白虎山。一名西羊头山,”是汾阳八景之一(称“彪岭樵歌”)。该山丛林密布,植被良好。《山海经》谓之“怀山襄陵,古木参天”是一处山青水秀,风景独好的地方。山下峪道河川是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时,华北地区仅次于北戴河的又一避暑胜地。

  黄芦岭:为汾阳县与离石县界山,海拔1,871米。山上有北齐长城遗址长60余米,有46厘米露出地面,又为古黄芦关所在,古黄芦关长达80余米,集宋、元、明各代工程为一体,是颇有价值的古代长城及古关隘遗址。山东为三十里桃花洞,为古代汾、石间孔道。

  黄土丘陵沟壑区

  吕梁地区西部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属于吕梁背斜的西翼,是吕梁山地向黄河峡谷的延伸部分。地形大致由东向西倾斜。除少数的如紫金山、汉高山等高大山体之外,整个地表均为黄土覆盖。黄上覆盖的厚度近一百米,部分地区(如兴县)超过了百米。由于西部诸水的长期切割和洪水的侵蚀,使得地表支离破碎,多以峁状丘陵和侵蚀沟道出现,局部地区还可以见到断续梁状或残垣状黄土地貌。沟道密度可达每平方公里五公里以上。
     
  吕梁区内平均海拔高度在1000米至2000米之间,梁峁(垣)与沟壑间的相对高差仅为100—200米。较大的沟川有三川河沟川、瞅河川、蔚汾河川、岚锻河川、屈产河川等。这些较大的沟川不仅是该区内主要的居民居住地,同时也是主要的耕作区。由于人口分布较为密集,沟川两岸的沟坡、甚至梁、峁及残垣面上均被恳为农田,自然生长的植物稀少。加之蒸发量大于降水量,且一年之内的降水多集中在夏季,干旱和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年侵蚀量为1.6亿吨,占吕梁地区侵蚀总量的96%。在近黄河峡谷处尤为严重。湫水河、三川河、屈产河流域都是水土流失严重,特别是湫水河流域水土流失情况居全国之首。  

  平 川 区

  位于吕梁山东麓的山前平川,是吕梁地区唯一的平原区,属于太原盆地的西缘。东毗汾河河谷,西部多以断层崖与吕梁山地相连。区内断层三角面和复式洪积扇非常发育。较大的磁窑河洪积扇、文峪河洪积扇等。这些洪积扇通过扇间洼地连接成起伏很小的山前倾斜平原,沿边山一带有大量的岩溶泉出露,西部靠近山地的地区可以见到被分割的平顶台地,有的已被切割成丘陵状,东部汾河沿岸可以见到有二级堆积状台地。区内河流 落差较小,河床多宽浅,河道摆动较大。区内的地势平坦,河渠交错,灌溉发达,便于机械化耕作,为吕梁地区主要的粮食产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较高。沿河地区和扇间洼地中的部分地段出现了次生盐渍化现象。

 
 
Copyright@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山西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通讯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热线:0351-4291587、4292398   广告服务:  0351-4295489   电子邮箱: xhsx@xinhu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