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人大代表呼吁:救救国宝“大铁牛”

  新华网山西频道2月21日电(记者池茂花 谭旭)唐开元年间维桥的黄河大铁牛刚刚出土时乌黑发亮、威武雄壮,如今却是锈迹斑斑、“残”不忍睹。在近日召开的山西省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谷恒水等4位山西省人大代表再次提出,赶快拯救国宝“大铁牛”。

  黄河大铁牛属山西省永济市黄河蒲津渡遗址的一部分。蒲津渡是当年连接山西和陕西两省的重要通道,古蒲津渡桥曾是横跨于黄河之上最早、最大的一座浮桥,毁于1911年,被用做地锚的4尊大铁牛也被泥沙埋没。1989年8月,4尊大铁牛重见天日,由于其融冶铁、铸造、雕塑艺术于一体,威武有力、神态逼真,被海内外专家学者惊叹为“国宝”。

  铁牛出土之后,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低洼潮湿,铁的氧化、腐蚀严重,原本黑亮的大铁牛出现了严重的“耳烂”、“眉掉”等现象。对此,国家文物局和山西省政府多次召开论证会,决定采取“原址、原位、原貌”的保护原则。1997年,国家文物局批复山西省文物局“关于呈报蒲津渡遗址保护工程方案的报告”,同意将大铁牛在原址顶升或提升12.2米、下方做隔水的保护方案。1998年,国家和山西省分别为铁牛保护工程拨付了专款,按计划工程于当年9月下旬开工,次年3月竣工。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提升工程直至2000年2月才正式开始,至7月时又突然停工,工作人员也全部撤走。4尊铁牛在5个月的时间里仅仅被提升了3.5米,离12.2米的要求远远不够,更谈不上让“大铁牛”复原。几经论证确定的提升保护方案停滞下来,半年时间过去了,对于保护工程如何进行,有关部门相互推诿,至今无人过问。“大铁牛”正受着更大的侵蚀。

  千呼万唤才上马的大铁牛保护工程为何突然停工?面对“大铁牛”的惨状,山西省人大代表强烈呼吁:尽快拯救国宝“大铁牛”。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