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贵生
全国劳动模范、山西省人大代表
全国代表企业家、龙门村党委书记、龙门集团董事长


视频节目:群鱼共化龙--山西省河津市龙门村

  在吕梁南麓、黄河之滨、秦晋交界的禹门口,有一个古老而崭新的村庄--河津市龙门村。这里是神话大属治水、小鲤鱼跳龙门产生的地方。近10年间,全村3400口人、87名党员,在党委书记原贵生为核心的一班人带领下,以“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龙门”为奋斗目标,创造了一个新神话。2004年工农业总产值9.2亿元,上缴国家税金370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超过1.5万元。一个贫穷落后的山庄,成为全国文明村、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生态环境建设红旗单位,如同镶嵌在禹域圣境的一颗明珠,引来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依靠“四轮驱动”,共同富裕

  龙门村探索出了一条以集体经济为骨干,股份制经济,联户合作经济和个体经济共同发展,“四轮驱动”,实现了从传统单一的农业到一、二、三产业的全面发展,走上了共同富裕道路。全村没有一个贫困户,没有一个人外出打工,全村共有小汽车280余辆,电话900余部,手机800余部,家用电脑100余台。

  依托“七大产业”,科学发展

  多年来,龙门村通过自我积累,流动发展,逐步形成了洗煤——炼焦——用炼焦的煤气、矸石、中煤
发电——电解铝厂——建材——运输——旅游服务循环经济的产业链条,拉动了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繁荣。龙门集团拥有洗煤厂、焦化厂、发电厂、电解铝厂、石料厂、水泥厂等企业,是全国大型乡镇企业。

  践行“三个代表”,全面小康

  九年来,村党委、村委会坚持每年为村民办五件实事(即“五个一工程” ),累计投资数亿元,先后完成了安居工程、便民工程、希望工程、朝阳工程、精神文明建设工程、就业工程、服务工程、强农工程、防洪工程、富民工程等。90%的村民住进了水、暖、煤、气、闭路电视、程控电话、宽带“七通”的住宅楼,村庄道路全部进行了亮化、硬化、绿化、美化;村民们教育经费,各项农业费用、医疗保险、物业管理等“十免费”;村里除兴建下18幢居民楼外,先后投资兴建了防洪大坝、中小学教学大楼, 医院、文化活动中心、禹门公园、旅游接待中心以及广场、停车场、宴会厅、殡仪馆等;近五年来,企业给村民分红900余万元,股民分红4500余万元;村里每年为老年人发放养老金,年年组织老年人外出旅游.

  建设“五个中心”打造和谐龙门

  “黄河西去接昆仑”,“河水东来下禹门”。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高标准基层党组织,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全力构建和谐社会;企业集团力争2006年底产值突破20亿元,上缴税金1.5亿元,是原贵生和他的一班人搏水激浪,下一步腾跃的新目标。在进一步建好文化活动中心、商贸服务中心、旅游接待中心、筹建老年康乐中心、体育活动中心的同时,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恢复龙门古渡景观,微缩黄河沿岸主要景区,龙门人正阔步行进在康庄大道上。龙门,也叫禹门口。是滔滔黄河狂奔出峡谷向广阔滩涂撒泻的一道大门。这种雄伟壮观的场面,不是大自然的杰作,而是以大禹为代表的黄河儿女战天斗地、自强不息的永久见证。

       

 


 

 

 

 

  龙门科技集团是经国家工商总局登记注册的国家级集团,位于大禹治水、鲤鱼跳龙门的帮事发生地--河津龙门村,北依吕梁,西临黄河,东与亚洲最大的铝基地--山西铝厂为邻,南通侯禹高速公路,侯西铁路线贯穿村中,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龙门集团经过近年来的跳跃式发展,形成了煤焦

-电-铝-建材-发运-运输-旅游七大支柱产业,现拥有员工1600余名,中、高级以上技术人员365人。年产国标冶金焦100万吨,年洗精煤200万吨,发电容量2.7万KW/h.年设计生产铝锭6万吨,一期生产铝锭1.5万吨。企业通过了ISO2000标准质量体系认证,拥有自备铁路专用线和年吞量200万吨的装煤筒仓,并拥有自营出口权,实现了销售、发运、自装、自运、自卸一体化、一站式服务。2004年工业总产值达8.5亿元,上缴国家税金3700余万元,人均纳税1.1万元。

  龙门科技集团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大型乡镇企业”,被省科学技术厅认定为“省民营科技企业”,跨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301位)和山西省百强企业(第16名)行列。

  龙门,也叫禹门口。是滔滔黄河狂奔出峡谷向广阔滩涂撒泻的一道大门。这种雄伟壮观的场面,不是大自然的杰作,而是以大禹为代表的黄河儿女战天斗地、自强不息的永久见证。    四千多年前,在秦、晋之间狂泻的黄河激流被黄龙山和龙门山迎面阻挡而横冲直撞,四野奔腾,遍地漫流的洪水,搞得民无安宿之所,物无萌生之地。大禹的父亲受命治水没有成功,禹便子承父业继续治水。他仔细观察了山势水情,改堵为疏,率领数千民夫,从黄龙山和龙门山之间凿开一条峡谷,最窄处仅一百多米,将遍地洪水引入河道,使洪灾得以治理。为了治理水灾,大禹曾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口,都没有进去,成为千古佳话。大禹精神不仅为世代劳动人民所敬仰,就连各朝封建帝王也大为推崇,龙门改称为禹门口,两岸的禹王庙依山而建,气势雄伟,烟火旺盛。
  龙门村位于禹门口黄河东岸的山脚下,以大禹治水开凿龙门而得名。它北依吕梁山,西临黄沙滩。龙门人世代以农为生,在土地少而贫脊的困境下,只好辅靠龙门古渡做苦力和背牵拉船渡日,加上此处山高峰险,河窄岸陡,为兵家必争之地。险恶的自然环境和兵荒战乱,使龙门人的生活苦不堪言。解放后,龙门人虽然过上了太平的日子,但自然环境和生活基础并未根本改变,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还靠吃政府补贴。因为全村三千多口人,只有一千二百多亩各种耕地,靠人均三分耕地,生活的确难以为计。
  改革开放给龙门人的生活开创了新路。
  龙门人的思想开始解放。
  村背后光秃秃的吕梁山不再是穷山,山内有煤,煤可炼焦,山上的石头能卖钱……
  建在黄河滩上的国营大型铝厂、电厂,都需要石料、煤和焦炭。108国道,侯西铁路穿村而过,交通条件便利。
  象古代大禹父子治水一样,同样的地势水情,不同的人不同的治法,结果截然相反,堵则败,疏则胜。
  改革开放,建设小康,给龙门人带来了良机。如何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彻底改变龙门人生存生活环境,是摆在龙门村党政领导人面前的严峻问题。
  在这决定龙门人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以党委书记原贵生为首的一班人,选择了发挥区域优势,发展民营经济,经济、政治、文化全面进步,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路子。

制作单位:新华社山西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0351-4665061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及新华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