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熏肉 是临汾市吴保元、吴保恒兄弟7人经营的祖传肉食名产。它始于清末,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风味独特、色泽金黄、咸香浓郁、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后味翻香、食之舒畅。四季适宜,尤其在炎热的夏季,苍蝇不粘,可放置三天而不变质,实为高档筵席上难得的佳品。

  定襄蒸肉 传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曾经作为贡品进献皇宫,并被视为珍品。金朝著名诗人忻州遗山曾赞道:“银点和合翻玉屑,五味俱全共和调,此味只应天上有,人间有此能多少?”其配方以精瘦猪肉为主,辅以精制淀粉、精炼植物油及各种调味品,采取特殊方法精制而成。具有肉香扑鼻、口感绵润、回味无穷、多食不腻等特点。

  灵丘熏鸡 是灵丘县的传统风味名品,已有260多年的历史。灵丘熏鸡应趁热吃,不走油,不跑味。切食时刀口很是讲究,先从鸡身中间左右切成两半,然后再把前脯、后腿切成细条,将腿、翅剁成小块,很是独特。这种熏鸡具有益脾健胃、补虚理气的效用,很受百姓的欢迎。

  柏子羊肉 是中阳县的著名特产,素以鲜嫩清香,又无腥膻而闻名远近。当地人都称它为“土人参”。中阳县地处吕梁山西麓,这里漫山遍野长着小柏子和古老的柏树林,这里饲养的羊,都以柏子、柏叶为食,所以人称“柏子羊”。它又饮洞水山泉,故羊肉风味独特,肉质细密,味道鲜美。用柏子羊加黄芪烹制的“黄芪柏子羊”,肉质酥烂,汁浓肥鲜,清香适口。

  腊驴肉 是长治市的传统名吃,早在明代,就已驰名于上党和晋南地区。产品远销北京、天津、南京等南北名城。腊驴肉与当地的凉粉、酥火烧被称为潞安府(长治古称潞安府)三宝。这种腊驴肉,色泽鲜艳,肉质细嫩,清香可口,因煮制时加入20多种草药与调料,还有一定的滋补作用。

  安泽火腿 是当地传统名食,已有300多年的生产历史。这里的火腿,色泽红白分明,气味浓香,味道鲜美,享誉省内外。据《安泽县志》载:“金华火腿而外,以安泽火腿为最,亦土产中之绝佳者。”清代时,已远销到北京等地,被当作火腿中的上品。

  炒面 用糜、黄豆、玉米为主要原料,炒熟后按一定比例混合磨成粉,用滚汤或蒸熟的红薯、软柿子搅拌成稀泥状食用。此品为速食方便食品,营养全面丰富,食时谷香袭人,甜软可口。

  枣糕 是武乡特有的一种食品,清到民国时期,曾蜚声于并州、平遥、太谷、潞安等地。系用黄软米面、红枣、玉米面混合蒸制而成。色泽金黄,绵软香甜,结构严密,不易散热,健胃强身,食后回味无穷,为来武之客归时必带食品之一。

  灌肠 是武乡的夏令小吃,它是用荞麦面制成的,营养丰富,性味甘平,有清热解毒之功能。《本草纲目》载:“降气宽肠,磨积滞,消热肿风痛,除白浊白带,脾积泄泻。”特点是色棕明亮,爽口不腻,去火充饥。因此,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最常见的食品之一。


  一个地区的民间饮食文化总是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间性,总是与一方水土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山西由于特定的历史地理条件和经济文化因素,形成了独特的食物结构、烹调技艺和饮食风尚。山西的民间饮食,有着浓郁的黄土气息和传统的生活特色。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饮食文化,发展空间十分广阔,我们从特色与务实出发,把目光投向它,不啻是一个明智之举。

面食王国

  山西人嗜面,且相沿成习,由来已久。山西北中部盛产高粱、莜麦、荞麦、豆类、玉米等,南部盛产小麦、玉米、谷子、稻子等。这些品种多达数10种的粮食,为山西人作面食提供了丰富的食料。心灵手巧的山西人,可以制作出数以千计的面食来,而且烹制技艺十分丰富,或稠或稀,或干或汤,粗细搭配,粗粮细作,细粮精制。

   山西民间的面食,烹调方法有10多种。煮面、蒸馍、煎饼、炸糕、火烧、烤饼、切面、烙饼、馏米、煨山药、锅贴、炒面,即是常见食品。

汤饭世界

  山西人喜喝汤饭的习惯由来已久。在山西居民的日常食谱中,汤饭的种类最多,吃法也最为讲究。山西人家吃馍、饼之类的干食,大多要熬些米汤或做点汤面,有的家庭还要熬些油茶之类的汤食。吃干面条后喝点面汤则是山西居民最为突出的饮食习惯,许多人家至今仍保持这种“原汤化原食”的习俗。北中部最常见的是“和子饭”。其基本组合为小米、薯类、蔬菜和各种面制食物饭菜合一,是所谓“调味饭”。由于地域差异,各地对这种饭食的制作方法、辅料配备又都各有特色。有以小米为主,加煮红薯、山药蛋、黄豆、糊面的;也有米面各半,加煮南瓜、白菜、拌面的;还有米少面多,加煮大量萝卜条的等等。与“和子饭”同等重要的是小米汤。基本组合略同和子饭,但不加入面食。盛产谷子的长治、晋城、吕梁、忻州、晋中、临汾山区等地,日食三餐,早晚都以米汤为主。普通人家常在米汤中掺入玉米糁糁,民间称“糊渣渣”。有的则加入高粱面,并加炒熟的黄豆,也称“糊渣渣”。居民常在米汤中加煮红薯、山药蛋以及瓜豆之类的副食。

呼唤生机

  山西的民间饮食文化只有形成产业才能焕发生机。我们应当看到,目前多数的民间饮食还处于自然存在的形态,成为时代和市场宠儿的还为数不多。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民间饮食的经营者、为经营者服务的政府部门,在观念认识上相对滞后,市场意识不强,没有做大做强的信念和勇气;一方面是提供理论支持的经济界、文化界常常是坐以论道,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另一方面是把民间饮食文化中那些经济附加值高、市场可操作性强的品种遴选出来,加以开发,需要一定的时间。我省的太谷饼、稷山麻花等,以及全省各市县推出的一些各具特色的地方风味小吃,近年在国内外市场上均有不俗的表现。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还没有做成一定规模,这就很可能坐失市场良机,使优势流失。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是没有优化品牌意识,众多中小商家集中在一个泛泛的地域品牌之下,商家没有叫得响的个性品牌,可是对公共品牌却又“添柴者少,取暖者多”,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结果只能是大家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二是不成规模,小打小闹的多,没有能力走出去,打开市场;三是缺乏资金支持、市场推广、营销包装。这就急需地方政府以及经济界、文化界的介入与支持。因为从民间饮食的制作、技艺培训、创新包装,到占领国内外市场等都将是大有可为的,至少我省应作为经济发展的大项目来进行实际的开发运作。尤其是在文化旅游的理念成为时尚热点的今天,市场对民俗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之一的民间饮食文化的需求是相当迫切的,前景也非常广阔。现实情况表明,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引力来源,旅游是文化的重要经济依托,二者相辅相成。对于民间饮食文化也是这样,甚至于可以说,民间饮食是击活我省旅游市场的一个活性要素。一般地方的旅游景点建设都是以文化为旗帜,强调包括民间饮食文化在内的民俗文化对旅客的吸引。拿北京一年一度的各种庙会来说,如果没有有特色的民间饮食、百戏和绝活表演,就不会有活力和吸引力,也很难成为全国各地旅游者趋之若鹜的游览之地。

 

·相关链接·
·2003中国太原面食节
·首届中国·太原国际面食节开幕[组图一]
·关注首届中国?太原国际面食节[组图二]
·吃遍中国
·山西面食甲天下
·山西太原面食珍稀面料及营养介绍

 

本文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辰砂

关于我们| 招聘企事|  分社简介| 广告服务 | 联系反馈| 法律维权| 
制作单位:新华社山西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0351—4291587 EMAIL:XHSX@XINHUANET.COM